这周给留学生上《中国概况》课,在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当代名人时,讲到了马云,并播放了阿里巴巴集团成长的电影给留学生们观看。影片看了一半,陷入深深地思考......
一
还记得去年上留学生汉语中级班时,也曾给学生们放过一个关于阿里早期创业的纪录片,片名叫做Dream maker。还记得当时自己看完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呼,还好自己不是马云这样的大人物。”第一次看阿里的成长历程时,我首先感觉到的是做一个大人物需要承担和背负的责任是如此之大。坦白地说,那一刻对马云的人生没有丝毫地羡慕,一点也没有。相反,对自己能拥有现在相对安逸宁静的教师生涯反而感到一种无比的解脱与自在。
那一刻,觉得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真好,简单,自在。
二
这周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开篇第一章就把我带入了一个高维空间——生命的意义。
“个人化的意义其实毫无意义。....每一个人都为追寻意义而努力奋斗,个人的意义完全建立于对他人生命的贡献之上,如果不能明了这一原则,人们就常常会犯错。
.......
但凡能够处理好人生问题的人,其所作所为无不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即他们仿佛已经透彻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体协作。”
正当我思考着生命的意义这个命题时,隔壁传来了大小宝的争吵声,等我回过神来,两个小家伙已经纠缠在一起,打做了一团。在爸爸制止了这场战争之后,我立刻表示出对他们打架的不满,并责问他们原因。
弟弟眼带泪痕愤怒未平地申诉到:“哥哥非要教我做作业!!”
妈妈马上转向哥哥:“你为什么非要教弟弟写作业呢?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先做完了,有些骄傲?”
“不是,我看他写错了,我想帮助他。”哥哥略带委屈的腔调。
“你说一遍就行了嘛!一遍我就会了!你还要说第二遍!!”弟弟愤怒地抗议着......
话说小宝大宝虽然是一对孪生兄弟,但他们真的是性格迥异的两个个体。弟弟天生乐于助人,好动,也善于动手做自己的事。而哥哥天生谨慎小心,好面子,讲规矩,安静但却倔强。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习惯性地凡事请小宝帮忙,他不但勤快, 而且从来不问“为什么?”,帮助别人让小宝觉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习惯于依赖弟弟的哥哥,喜欢想,却不爱做。做每件事之前,总是先要问一句“为什么?”当我请他帮忙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为什么喊我不喊弟弟呢?”.......诸如此类,久而久之,我们也就习惯了喊弟弟,为了省去麻烦,也不愿意喊哥哥。渐渐地,每当我看到大宝对待得失斤斤计较,面对暂时的领先沾沾自喜,遇到难题简单粗暴地“不知道”时,我看到了自己想要遮掩却欲盖弥彰的真实一面.....
工作中,生活中,家庭关系中,我面对问题的第一反应不也诸如此类吗?
“为什么陪娃学习的是我不是爸爸?”
“为什么这个工作该我干而不是TA?”
“为什么TA的收入这么多,我的那么少?”
.......
.......
想起《自卑与超越》中关于溺爱的论述。
“常常会导致儿童误解生命意义的第二种情况,便是溺爱。
......
作为成年人,这些曾经被宠坏的孩子或许会变成我们这个社会里最危险的群体。其中一些人可能戴上冠冕堂皇的良善面具;有的会变得非常“可爱”,却只是为了伺机左右他人
.......
在他们的心目中,生命的意义就是成为“第一”,被视作最重要的人物,可以予取予求。只要坚持这样的生命意义,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是错误的。”
然而,反观自己,在我和我身边的这一代独生子女中。我们有多少曾经被溺爱过的儿童现在正在以错误的生命意义影响这个世界,教育着下一代?
关于生命的意义,我真的有资格教导孩子,启迪学生吗?
三
就在给留学生们放阿里巴巴纪录片的那晚,例行给孩子们读绘本,读完了陆可泽的《因为我爱你》,孩子们意犹未尽,非要妈妈再读两本,于是随手选了本字少的《小黑鱼》,准备应付交差。
但读完故事,妈妈被感动了,第一次读懂了《小黑鱼》。这个我讲了至少50遍的故事,借着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现在终于让我读懂了……
我们每个人都拼命想要游得更快,是为了像小黑鱼那样躲避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然而,一个人的自由固然自在,但难免孤单恐惧。真正见证了自由和奇迹的小黑鱼最后原意做一只“大鱼”的眼睛,带领一群小红鱼获得自由,这才是小黑鱼的使命。
“哥哥、弟弟。妈妈让你们不断学习,是希望你们像小黑鱼一样,能拥有逃生能力,能享受自由的快乐。然而,即使你成为了快乐的小黑鱼,你千万不要忘了,世界上还有很多小红鱼,他们在生存和自由中别无选择。你们会不会跟他们一起,和他们共同变成一条更大的鱼,带他们去看这个奇妙的世界啊?”
“会的。妈妈”
“但是,要记住,你们也可能长大了只是一条小红鱼。如果你是一条小红鱼的话,你一定也要学会和大家团结起来,只有团结才能给予你们享受自由的权利。”
“小黑鱼,这个故事真好听啊!我还要再听一遍....”
四
第二天的课堂上,和学生们看完整部关于阿里巴巴的电影。这一刻,我终于理解了我曾经不能理解的那份常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这一刻的我,第一次想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我对即将毕业的留学生们说:“真正属于我们的生命意义不是那些我们为之而活的,而是那些我们可以为之而死的。唯有向死而生,才能让我们直视自己生命的价值。”
“我愿意把自己未来有限的生命奉献给什么呢?”我问自己。
“爱的教育”一个声音响彻心底。
Kathy
2019.6.17-6.23
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