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Q在南边一家报社待了三年,辞职到北京一家创业公司做记者。
和小Q聊天,谈到共同困扰的一个问题。
工作和生活无法分开。
北京丰富自由的媒体环境让她很兴奋,每天见不同的创业大佬,写精彩的商业立体故事,团队是一群富有理想情怀的老媒体人。这大概是所有有内容情节的记者都喜欢的一种工作环境和状态,做喜欢做的事,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块工作。
第二次见到小Q是在望京一家咖啡厅,她刚约的采访被人爽了约,“一个负责人走出来问我,你是那个谁吗?现在有点事,你去外面等着啊先”,她比划着手指描述这个人当时的神态,趾高气昂。
这是传统媒体记者转型到新媒体最初常遇到的一种窘态,我告诉她,快回去写黑稿黑他啊。
小Q惊呼,你都这样啊。
我说,嗯,当然。
小Q住的地方离公司两个小时,平均每晚10点下班,到家收拾收拾东西,基本在凌晨2-3点才能躺上床,和我刚来北京时候现状一样,在公司基本待到10点左右,不一样的是我住的近,十来分钟能到住处,这让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我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3个月以后,小Q显得非常疲惫,晚上我们吃完饭,9点多她还要打车回公司,主编和她在一块,我笑着夸他们真勤奋。
小Q说,来北京以后第一个通宵是在公司渡过的,昏昏沉沉的睡去又醒来。
朋友时常会问起,工作怎么样?
小Q只字不提加班的问题,只说很好,很满意现状。
从安稳的体制内跳到需要加班熬夜的创业公司,周边的朋友包括家人都曾反对小Q的选择。她像个青春期叛逆的小孩,义无反顾的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实现自己的文字理想。
她不想因为抱怨让人觉得自己的选择是错的。
2.
因为一次采访的缘故,和小Q的老板有过几次深谈。十来年的老媒体人,离开受人尊敬和安稳的体制,希望自己做个相对纯碎的媒体。
他说,来到北京之前,不敢和人谈理想和情怀。“可是现在你坐在我面前,整个餐厅的人都在谈生意谈理想。”
这大概是每个人在这块土地上孜孜不倦的原因,它不嘲笑理想,也给你生存的权利。
3.
我见到的很多人,都在这种焦灼的状态里犹疑。和生活无法分开的工作,最终给内心带来的满足感到底是什么?
国内一家知名媒体的创始人K,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唯一愿意跟着她的90后小姑娘S,两个人在南锣鼓巷的小巷子里,没日没夜的写稿,他说连桌子都是自己做的。账上只有15万天使投资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前所未有的恐惧感。
S言语不多,大多数时候都是谈论工作。两年以后,他们成了行业内最知名的媒体。S也荣升为公司副总裁。
K说他是一个需要荣誉激励的人,所以所有能坚持下来的驱动力都是荣誉感,他想名留青史,很多年以后,这个领域的历史上能有他的名字。S也一样,在她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这件做起来还挺喜欢的事,看起来还挺靠得住的领导,成为把一件事情持续做下去的动力和理由。
4.
另维曾经把她书里的一篇文章放到公众号来,题目叫《年薪百万的年轻人是怎样生活的?》,我后来也转过,几乎在每个平台发,都能有过万的阅读。
她本人并不觉得这是最得意的一篇,可是很多年轻人还是都产生了共鸣。
文章里说了在facebook工作的年薪百万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每天睡前决定辞职,每天早上起来决定去上班。
年薪都过百万了还有什么不满足?扎克伯格对你们那么好还瞎蹦跶?
这听起来有点作,可事实上对于这些小伙子来说,他只是舍不得自己的导师,facebook那些比大学老师教授了更多东西的导师。
在他们看来,不是因为年薪百万才待在这里,待在这里的理由是持续不断的进步和成长。
他们热爱写代码和程序,和薪水无关。到另外一个地方,他们仍然有信心拿到足以保障生活的薪水。
5.
在自己的岗位上挣扎和煎熬的小Q也一样,生活和工作无法分开了,停下来的时候还是想有点小资的生活,和朋友看看电影,睡个懒觉。
可是她也离不开那些让自己更有成就感的采访报道。
那些为人传颂的文字,才能让内心得到满足。
我们都不可想象,回到闲暇状态的时候,内心将有多么空虚。
这种持续反复,甚至会感到无聊的工作状态下,最后有一个结果出来的时候,才能让人真正死心,开始新一段的旅程。
中间煎熬的过程,就像K和S一样,是没有人看得到的,我们能看到的,是他们现在美好的样子。
选定了一种生活方式,不度过最难熬的那个阶段,始终无法明晰那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如果一直在这种犹疑的状态里停不下来,内心真实的原因还是不愿意。对另外一份生活的热爱不足以让人下定决心离开现有的安稳环境,那么你想要的就是安稳。
这几天,小Q似乎又回归到初来时的热情状态,继续写她认为值得留存的文字。
*洋流 土狗腿腿铲屎官,副业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 *很寒 80斤小弱鸡,商业类女记者 *本文首发于洋流很寒,摄影作品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打50字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