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本书《专业化生存》,一位在喜马拉雅是非常喜欢的节目的主播介绍看的,说是这本书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刚开始她还饶有兴趣,回答书中的各种问题,但越到后来越感觉到,她的人生真是苍白。书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讲述如何将自己的经历转化为专业的领域,通过专业化来做为自我生存的手段。面对书中的各种问题,苦思冥想,却没有答案, 这三十多年来,她积 累的东西太少太少,能说出来的东西也很有限,没有进行过深度思考。一切事情,来了走了,没有进行过记录和沉淀,没有刻意做过什么事情。
一直觉得自己喜欢心理学,但也没有为这件事情做过什么。她天天看起来很忙,其实都是在忙别人的事情,自己却没有什么长进,或者说并没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成长。整天看似主动的在找机会接触某些知识,但只是在主动的找机会,并没有在主动的找知识。其实可能也不是在找机会学知识,而是在找一种与人连接的机会。因为她的内心其实是渴望与人接触,但多年来的性格及习惯的养成使得自己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空间里。
在书中一再的提问,你最想干的一个领域,每次在她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心理学(真的是心理学吗?其实没有接触过,她对这个也不太了解)。她是财会出身,专业是会计学,现在做的是上市合规及组织架构,与心理学这么感性的东西相差十万八千里,而且这么多年只是脑袋里想想,并没有实际在这方面积累太多东西,甚至出去找个人聊天都不太会,一切从零起步。而且即便是心理学,目前自救尚且不够格,何谈救人?再想想上学的时候还有什么梦想,坐在钱堆上数钱?与她现在的专业结合,是否可以走理财这条路?虽然现在的财理的也一塌糊涂,在一个方向上刚刚起步。
以上是摘自自己在2017年9月份时写的一篇东西,时隔快一年,内心是有了一些笃定,在心理学的这条路上,报了中科院的在职研究生,正在进行专业的学习。其它方面,也在进行学习。也在看书,看到了很多与我状态相同,思想相同的人物,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大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寻找。
所以,虽然还是心有彷徨,但渐渐感受到了一些力量,感受到了一种衷于自己思想。也慢慢的变的以一种灵活的思维对待这个世界。当发生与己愿违之事时,不会再怨天尤人,不会再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或是自己能力不行。任何事情,只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
想想之前的忧虑,确实是:想的太多又读书太少。多读书,做出一些可以做到的改变。
今天早上值得说道的事:走了几年的路早上开车居然又走错了,而且走错的道还奇堵,多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才到了公司。不过在堵这个途中,并没有气急败坏,在想自己的不是,想自己如何愚蠢。而是尽情的享受了这半个小时在车里的拥堵时间,听听书,《生活在别处》,感受一下诗人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