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开学的第三周,今天的晨诵课,我们走进了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小课程。彩虹花晨读团队很贴心的为我们选择了《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既应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之景,又让学生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教书育人在细微处,为彩红花团队的细心点赞 。
缘起
我们的孩子虽然已经是5、6年级的学生了,但是上一次我在让孩子背诵《南浦别》的时候,发现有些孩子,游离在诗词之外,似乎就是为了朗诵而朗诵,为了背诵而背诵。我不由思索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词到底和我们孩子们的生命有怎样的联系呢?孩子们是否能真正领悟到诗词的美?是否能唤醒我们的灵魂?
思变
怎么办?突然想起《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我想这个节目能够火起来,当然不仅仅是他的明星阵容,而应该是节目内容。尤其是点评嘉宾康震老师,他带领我们走进诗词背后的故事,触摸作者的内心。了解经典诗词背后的故事,让诗词有了温度更有了厚度。这无疑是带领我们穿越亘古的历史,和诗人拥有共同的情感密码,从而产生共鸣。那么我们的学生能不能也产生这样的情感共鸣呢?如果有了这样的情感共鸣,学生们进行彩虹花晨读是不是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索
于是,头天晚上我自己先预习了《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首诗。先来认识作者。王建(约767——831),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著名诗人。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他以乐府诗著称,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
接下来就是古诗本身。我搜集本诗的翻译以及鉴赏,抽取适合5、6年级学生需要的资料,把这些内容一并发到微信群里,和孩子们共享。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做了这些准备,孩子们在第二天的晨读课上就不至于一头雾水。孩子们在我的指引下了解了作者以及古诗本身,我觉得这就像饭前的开胃汤营养又美味。但这开胃汤一定要注意分量,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孩子们上课就没有听下去的欲望,少了,则深入不到古诗意境,理解不了作者的意境。
今天的彩虹花晨读,孩子们一上课便有一种直奔主题的感觉。在老师简单的介绍诗歌之后,孩子们已经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能够根据唯美的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数据变成一个个灵动的画面。那如水的月光,清冷的秋露,月中桂花树……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中。
晨读课中线上老师、线下助教、学生、文本进行深刻的对话。最后,我要去求孩子们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景,并用诗配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从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中,从他们兴奋的笑脸中,我知道诗文之香已溢满方寸课堂,诗文之美意已充盈我们的心灵。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学习古诗,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得到的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三年过后,十年过后,30年过后,那些经典诗文一定会积淀成为孩子一生的文化修养转化了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成为他们独特的味道。我愿与我的孩子们栖息在那片诗意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