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无涯镜读书汇是谈论读书的地方。关于读书这件事,很多人在谈论,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谈论,比如推荐优秀的书籍、探讨读书的方法、交流读过某一本书的体会,等等。这些都很好,都很有意义。
总体而论,读书总是让人受益的,至少是利大于弊的。正常情况下,读书让我们有知识、长见识,从而活的快乐更多、品质更高。所以古人才有开卷有益之说。当然这里说的书是有内涵、有价值的书,不是那些文字堆砌的垃圾,更不是那些撩拨邪念的毒物。
不过,即便都是读的好书、名著,也未必都是受益良多的,甚至也未必都是利大于弊的,弊大于利的可能同样是存在的。我们都知道书呆子这个词,也都可能接触过书呆子这样的人。不通世务、不懂人情,是书呆子的典型标签。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做起来却全无套路,是书呆子的典型表现。就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时说,“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红楼梦》里有副对联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从反面对书呆子的否定。
书呆子是一种极端的情况,生活中的许多人达不到书呆子的状态,比如下不了“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的苦功夫,所以我们要防止的不是变成书呆子,书呆子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我们要防止的是,不管是好书还是坏书,总是在书中读出毒素来的状况。相较于书呆子,这种状况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却也是一种潜伏的病、不易发现的病。这样说好像有些危言耸听,有些故意吓唬人的节奏,其实不然、其实非也。
要防止我们以上所说的这种常见病、多发病,读书方法固然很重要,选择书籍当然很必要,但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读书的目的,也就是读书的落点。目的偏了、落点歪了,多半是结不出什么好果子的。
读书的目的和落点,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网上一搜一大堆,看着都眼花,看都看不过来。当然不能说那些东西都没用,都是空话,当然那些东西也都是有些道理的,值得借鉴的。但实话实说,有一说一,那些东西真的是道理玄虚、用处不大,让人有些云里雾里的找不到北。
究竟该怎样锁定读书的目的和落点?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还得明确两个限制条件,即我们是在谈论众多普通人也就是普罗大众的读书目的和落点,我们是在谈论读书最基本、最基础的目的和落点。有了这两个限制条件,我们的答案就渐趋清晰了,就具有了一定的必然性了。这个答案就是,读书要以自我的心智成熟为目的和落点。
心智成熟这四个字,我们经常会听到看到,偶尔也会提到说到,但真要追问是什么意思,有几个意思,估计就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了。这四个字里,难理解的是前面的心智二字,什么是心智的概念、怎样是心智的体现,要么是过于学术化的界定,要么是词不达意的附会,最后都是不知所云的。笔者也无力描绘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但笔者有自己的理解,而且这个理解比较好使,所以就不揣冒昧端出来了。
笔者的理解是:从本质上看,心智是智商和情商融合一体后的状况。从具体上看,心智是价值理念、思维能力、心理状态、性格特质等各方面的体现。从形象上看,心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某个人成熟与否,是一个人的综合成熟度。从表述上看,心智和成熟是标配,不能分开,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心智成熟水平怎样,似乎不能说一个人心智水平怎样。
读书如果与心智成熟脱节,显然是瞎子点灯白费蜡的。诡异的是,读书还很容易与心智成熟脱节。因为读书让我们知道了不少道理,惜呼知易行难,知道这些道理不等于能做到这些道理。于是我们就形成了双重标准甚至多重标准,动不动就用道理去要求别人、裁量社会,却很少用道理来评判自己、改造自我。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状况,笔者才敢说,不知道心智成熟这四个字,读书越多越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