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第五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解析: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论语.为政篇》第六章: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解析: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
《论语.为政篇》第七章: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解析: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论语.为政篇》第八章: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解析: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如果你能把文章看到这里,应该你也能够知道我此刻准备要谈论的话题了,没错就是“孝”。
很真心的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认为“孝”这个话题是个很沉重的话题,人生中的各种际遇,活到今天,有幸见识过了太多因为“孝”这个字带来的各种悲喜,我内心中某种程度上很抗拒去谈论这个问题,所以今天看到第五章的时候,我本想跳过去,但是一看一跳,竟然接连几章都在谈“孝”,或许中国人的文化里不管怎么样也跳不出“孝”的捆绑,那就正面的谈一次,而谈过这一次,后面凡是与“孝”相关的话题都只读不论。
在所有中国人的眼里,“孝”这个行为就是天经地义的,同时也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孝”这个行为以及其代表的意义,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仅仅是在受汉文化有影响的社会中有这样的一个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没有“孝”这一说的。
什么是“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解释中,“孝”相对于家庭,体现在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上;相对于.国.家,体现在对统治者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绝对服从。
在中国人的理论里,子女对于生养自己的父母天然的存在一种亏欠,这种亏欠来自于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和无私的付出。所以当一个中国人成年之后就必须要顺从和赡养生育自己的人。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养育子女确实很辛劳,也的确是付出了太多太多,乌鸦尚知反哺,何况人呢?对于生养自己的父母给予爱和回馈应该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极具人性温暖的情感。没有人可以反对,也不应该逃避。
但是,把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最美好最单纯的爱,用绝对顺从这样的一种具备强制性的权威体现出来,似乎就有不一样的味道了。
你知道“绝对服从”的意义吗?
我记得,小时候读《孔雀东南飞》时,读到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娶了温柔贤淑的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刘兰芝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因为“孝”的绝对服从,焦仲卿无奈的将妻子送回了娘家。虽说夫妻约定,时机成熟焦仲卿就接刘兰芝回去,可是,一个被夫家退回娘家的女子,已经失去了尊严,被趋炎附势的哥哥逼着改嫁。焦仲卿因为不能违逆母亲,无力阻止,最后夫妻约定,双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个故事被人记下,传于后世,文章的最后写到: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这就是“孝”的代价。
无独有偶,南宋诗人陆游与第一任妻子唐婉,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母亲拆散了一段美好的姻缘,致使唐婉抑郁而终。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世人今天仍能从这两首《钗头凤》中体会出他们心中的辛酸与无奈,可是奈何父母之命不可违啊!
而这两个故事仅仅只是多少愚孝故事的一个缩影,还有多少人在这种“绝对顺从”的权威中身不由己。
我见过因为父母的反对,为了不背上不孝的罪名,一个大学生被放弃了要去远方追寻事业梦想的机会,留在父母身边一生压抑,碌碌无为。
我见过因为要孝顺父母,要让家里面过上好日子,不能违逆父母的女儿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挥泪离开了自己的心上人,嫁给了父母安排好的有钱人,成为人家生儿育女的工具,自己却只能行尸走肉般的过一生。
这种绝对顺从的“孝”之重,真的重如山,压在心头喘不过气。
上面的这几段话,我们把它整理在一起的意思是: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其实,子女爱重自己的父母需要那么多复杂的东西夹杂进来吗?为什么不能就让这种感情单纯的就基于“感恩”和“尊重”呢?
因为父母曾经无私的爱护过我们,所以我们也要发自内心的去爱他们,但是这种爱不需要受到束缚,更不应该以付出自己的人生,扭曲自己的思想为代价,只是因为爱,所以发自内心的尽自己的所能去爱护他们,就如当初他们爱护幼小的我们一样。
而父母之于子女,人之所以生育孩子,一开始只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因为血脉的相连,为了自己基因的传承,你对孩子的爱是天性使然的,因为他是你生命的延续。但是,这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思想,不代表他是你的附属品。
父母可以希望孩子爱自己,这种爱的渴望是正常的人伦渴求,但是不应该用“孝”的名义绑架了这份爱,事事都要他顺从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而不是早早被他人安排好了路径和结果,事实上也没有谁可以把控谁的一生。
鲁迅先生在很多年前曾经批判过传统思想里“绝对顺从”的“愚孝”行为,基于自己的认知,我也很赞同这种思想。
我尊重儒家思想里的礼教,人与人之间通过一种仪式感表达出来对彼此的尊重,这是一种合乎社会人文需求的行为。但是我反对“愚孝”,更加不希望看见被“孝”绑架生命和生活的现象,太过惨痛和悲情,简直就是折磨。
我认同的“孝”就是基于血脉亲情中最单纯的爱护,发自内心的感恩和尊重,温暖而动人。没有权威,没有桎梏,不需要顺从,不需要牺牲。
跟夫子念“之乎者也”,辩证的学习,辩证的理解,辩证的运用,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