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张的标题就起得非常吸引人呢:
所以本章的答案和重点是: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未经思考的知识不可能留在记忆中。
对于老师来说,一个重要的反思就是,上完我的课后,学生究竟会想什么,留下什么样的思考。
要点一:为什么我记得某些事情却遗忘其他事情
我们能记住某个事情,到底是因为什么因素?回到之前的大脑思考的模型来:
环境给出信息,触动我们的思考,进入到工作记忆中,工作记忆在某种情况下转为长期记忆。
所以影响记忆的第一个因素的:没有集中注意力,进入到工作记忆,就没有办法记忆。
第二个因素可能是:进入了工作记忆,但是未能转化为长期记忆,所以随着时间就忘却了。
第三个因素可能是:进入了长期记忆,但不能够重新提取出来了。
通常也有人认为情感的赋予,能够提高记忆。但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作用不大。
结论就是:
对于老师来说,这个结论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确保学生思考知识的意义,思考知识本身的结构以及和其他因素的联系。
要点二:好老师的共性
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和学习,许多人通常思考的是唤起学生的兴趣,迎合学生的趣味,作者坚决反对这一点:
如果不是就学生的兴趣而教,那么好的老师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作者给出两个标准:
和学生有情感上的联系,与人和善;
教学有条理;
这里重点讲讲教学有条理,以及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思考的事情,也就到了第三个要点。
要点三:讲故事
学生,不不不,只要是人都爱听故事。故事在让人投入和思考意义中,作用独一无二。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有一个简单的“4C”原则:
- causality 事情发展是有合理的前因后果的
- conflict 主人公不得所愿,竭尽全力排除万难要达到目标
- complications 主人公在过程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变着花样被虐
- character 主人公有个性
一个好故事,讲清楚因果关系非常重要,因为读者会自觉地去推敲;故事包含太多的信息,超过工作记忆,会变得不受欢迎,复杂度要适中;故事主线要容易记忆。
搞清楚了这样的4c原则,我们就可以按照它来架设和编排我们上课的内容了!
比如二战中的日本,这样的讲法简直就是我自己给学生上课时候讲的内容,夸夸自己:
需要说明的是,在架设故事以及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过程最重要,是否达到答案不太重要。重点需要把问题说清楚,说有趣,然后学生才能投入思考和取得记忆:
对于无意义的学习内容,比如元素周期表和乘法口诀等,则需要利用助记数,强行赋予一些意义,让学生更好的思考和回忆,如:
对教学的启示
- 检查教案,想象这样的设计真正会让学生思考什么,而不是你希望他们思考什么。
太过于吸引眼球和兴趣的内容,反而会喧宾夺主:
慎用探索性学习,学生不了解思考的方向,有可能会在无关紧要的东西上投入太多,真正我们想要他们记忆和掌握的思考少。
让作业带着学生思考,让他们不得不思考一件事情。
- 围绕冲突和故事进行备课,而不是学生的兴趣。把上课的内容组合成一个自洽的故事,学生自然就会被吸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