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题记
《活着》这本书我读了至少三遍。为何要一遍又一遍地读?
是因为这本书把将近半个世纪的“苦难”,浓缩到一个叫“福贵”的主人公身上。我从未见过一个人能承受如此深重的“苦”,能从如此深重的“苦”中趟出来,并重新回归到平静的人生。
书中涵盖了人生七种苦楚——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通过文字来安安静静地品读这样的“苦”,让人上瘾,让人在觉悟到人生的无常的同时,由惊叹人生的神奇。
这七苦,就像游戏中的七道关卡,一关比一关要难,每通过一关,都要付出常人不愿意付出的,意想不到的代价。我经常一遍遍地想象,如果自己置身于那种苦难,我能熬过几重。
言归正传。《活着》讲述了主人公“富贵”的一生。
富贵是一个嗜赌成性的地主少爷,在赌局上被人设计,输光了所有的家业,老父亲也气得一命归西,从此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一家五口人只能挤在一个破败的草棚里,苟延残喘。
人生就是这么无常,一个呼风唤雨、娇生惯养的地主少爷,一下子沦落到人生的谷底。有一天母亲生病,富贵出去求医,在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来又在战争中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全国解放后,富贵回到了家乡,才发现母亲已经去世多年,妻子家珍独自将儿女抚养长大,儿子上了小学,但女儿凤霞因病成了哑巴。凤霞后来与成立的搬运工二喜结婚了。女婿二喜人勤快、老实,为家里减轻了很多负担,也非常疼爱凤霞。不久,凤霞怀孕了。
你以为苦难就这样结束了?富贵从此就能开始幸福安稳的生活?错了,苦难才刚刚开始。
先是县长夫人受伤失血严重,恰好富贵儿子的血型和县长夫人相同,就被动员去献血,儿子被抽血过多而亡。
再是女儿凤霞在生下一名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
然后女婿二喜在搬运水泥板时,因为吊车出了故障,被两排水泥板活活夹死。
至此,家里只剩下了富贵和外孙苦根,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苦根不停喊饿,富贵心疼煮豆子给他吃,不料,苦根却因此被豆子撑死了。
不幸的事情一桩桩发生在富贵的身上,最后只剩下一头老黄牛陪着他,在阳光下反刍哪些惨痛的岁月。
我不明白为何余华要把富贵的人生写得这么惨。在现实世界中,真的有这么惨、这么苦的人吗?
如果是为了惩罚富贵年轻时胡作非为的生活,那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惨痛了。再说家珍、凤霞、二喜、苦根......他们都是非常善良的好人啊,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好好地活下去,最后却沦为命运的牺牲品......
富贵年轻时有“罪”,可他的家人们都是无辜的啊,为何要用他们的生命来偿还富贵的罪过。
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说过:“《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来是如何熬过来的”。
这段自序让我感悟到了作者的本意。其实余华讲述的不是富贵和他家人所遭受的无穷无尽的苦难,而是讲述“富贵”和“命运”之间的纠葛,而富贵家人所遭受的一切,都是为了很好的诠释这种纠葛,从而揭示什么叫“活着”。
富贵和自己的“命运”,相互感激着,也相互仇恨着,但彼此都离不开对方。富贵所遭受的一切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很像,都是命途多舛,被生活戏弄了无数次的人。但富贵、祥林嫂面对苦难的态度却迥异。
富贵在遭受这些痛苦的时候,他从来都没有抱怨过什么,也从来没有陷入过深深的悲伤,而是将痛苦深埋在心里,抬头继续迎接新的生活。哪怕迎向他的又是新一轮的,他无法预料的痛击。
美国时代周刊曾写道: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比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老年富贵在夕阳下佝偻的身影,像极了人在面对苦难时的姿势。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富贵将这七苦尝了一遍又一遍。
苦,越深;富贵的眼泪就越宽广和深厚。也许作者要揭示的是:再深重的苦难,也要充满倔强地,毫不妥协地活着,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
是的,如果富贵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的话,从他所有的家人全部都已经离开他而去的那一刻起,正常人,肯定会深深地崩溃,再也找不到在人世间活下去的理由......
那么,到底什么是余华所说的“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呢?余华没有给答案,在这本书中也找不出答案。我想任何人都找不出最标准的答案。
也许,这就是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