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关键词:扎根
对于我这样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就在工作的人来说,整理工作量我有点无从下手。翻看了一下自己的月历,就一个字,“满”。这就还是在有些工作没有及时记录的状态。
今年有了自己的笔记本,月历和周历都更加详细了,接下来我应该可以做得更加详细了。
说到工作,我给自己的工作定义是:全职妈妈和ME+。
先来说说ME+,按照今年的规划,主要是从课程设计(产品)、运营销售、团队(讲师团队和运营团队)几个方面去做了布局和工作。
产品
ME+的产品就是课程,以往是线上课程为主,今年不再局限于线上课程,根据时间和精力来分配线上和线下。往年是遇到需求,就开始课程,但是课程的反复利用率不高,基本上每门课都更新过两三次了。
但我觉得这样的过程是需要的。这样的更新对于我自己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到现在开始做一些固定的产品,也是时候了。
目前的ME+课程:
成人课程——线上提升小白课、线上52周课、习惯养成营、年末笔谈
今年在成人课上花的时间不多,明年会增强,做精力管理、时间管理、关系梳理等等课程,也可以考虑开设线下的自我成长营。
父母课程——线上PET读书会、线下PET工作坊、9本书线上翻转、线下各种沙龙
父母课程是今年的重点,主要是因为在3月份拿到了PET讲师证以后,就一直浸泡在这样的环境里。来年做一个介于读书会和工作坊之间的父母成长营。很有可能在1月就能成型。
青少年课程——线上“走进名校”自我管理课、线上思维导图课、线下YET工作坊,青少年自我成长写作课(还在筹划中)
给青少年的支持还没有摸索出固定的模式来,很希望创造机会和青少年们直接接触,但家长的意愿度、孩子的意愿度和时间都是问题。来年可能会通过线下的读书或者演讲俱乐部的形式来增加链接。
少儿课程——童心沃的SEL课程、线下各类沙龙、线上少儿思维导图课
10月以后引进了SEL的课程,目前慢慢呈现出了一些关注度。
团队的组建
ME+团队的组建并不是从今年才开始的,但今年算是一个里程碑。经过了我自己执拗地坚持“一个人的团队”,到后来自发的小组,有意识的建立小组,到今天分工明确,目标清晰的小组,我是有很多失败的感受和体验的。可能足够支撑我坦然面对的,便是自己的真实。另外找时间来梳理这个部分。
不管怎么说,今年工作上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团队的稳定。这份稳定的功劳不来自于我自己,这和我以往的行事风格也是有区别的。其实事我往往是目标明确,步骤清晰,但在团队上,我似乎显得有点笨手笨脚、不知所措。瑶芬、阿米、小妮和后来加入的洁,我都有感受到她们在使力,即便是在感受不那么好被我忽视的时候,依然在使力。经过几次见面,不断地梳理,我们在年底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很紧密又各有空间的。
于是,我最早对团队的期待也开始呈现出效果来了。我可以花更多的心思在搭建平台、设计课程、寻求渠道上。“家里”,稳稳的。
销售
今年我们做了很多尝试,讨论了各种可能,到目前我自己的感受是并没有找到非常适合自己的道路,但比先前要清晰一些了。
最开始,我们尝试去找了一些机构。在和机构的合作中,感受到了沟通的时间成本和精力也并不低,并且见效不快。这时候,对我们我们团队来说,线上针对C端的课程会是个基础,不能丢。因此,我又回头来安定线上的课程和运行,这个部分需要在新年里继续巩固,实现每个运营的人员每个月都有专项负责的项目和收入,并且能有持续一些新客户的输入。
同时,B端的客户对于我们影响力的扩大又是很有帮助的。因此这个部分还不能缺少。我们先后去过学校、培训机构、大学、企业,没有看到太多实际的转化,能看得见的收获就是自己的应变能力、知识结构的稳固,当然我相信影响力也一定是会有提高的。
直播是今年做的最频繁的一个营销手段,也的确因此获益很多。首先是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有了提高,如何结合对象去梳理表达,这是我自己最大的收获。“讲对方听得懂的话”。其实,因为直播和很多朋友产生了更深更直观的联结,也有利于ME+的宣传和课程的销售。这个工作来年还会继续深入下去。
合作
今年做了一些尝试,觉得适合合作的人我在想到的情况就会去发出邀请,试着用一些课程来促成合作。
合作的方式有两种——讲师合作和销售合作。
今年的状态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很明晰的规划。在线上读书会,找来一波讲师朋友合作,课程上也邀请了许多人来合作营销。目前的效果是打下来一些基础,开放自我让很多人知道了我有合作的意向。但可能这过程中也有一些疏忽和怠慢的地方,希望来年能梳理清楚,有相对固定的项目合作的讲师团队,销售合作方。
来年规划:
针对C段——阅读俱乐部(樊登读书和小读者学堂)、来年的每周沙龙(成人和青少儿)
针对B段——联合阅读空间、课程的团购(已有固定课程和定制课程)
针对团队——每个项目有专人负责,固定开班时间和周期
针对营销——直播(多平台)、线下的沙龙、全国的循环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