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公元194年,曹操举兵攻打徐州刺史陶谦,荀彧留守大本营兖州鄄城。
因为留守人员较少,大本营空虚,吕布在张邈和陈宫的里应外合之下趁机偷袭了兖州,很快打到了鄄城。
荀彧派人求救于当时驻扎在兖州东郡的太守夏侯惇。
夏侯惇在救援的路上和吕布大战,吕布败退,退守濮阳。
吕布派人与夏侯惇的手下暗中勾结,在夏侯惇的军营内劫持了夏侯惇。这一下军中大乱。
夏侯惇的部将韩浩处事不惊,随机应变,马上召集士兵包围了主帅大营,并安抚其他部下不要贸然行动。军队安定以后,韩浩步入营帐,严声呵斥劫持夏侯惇的人,说:“你们这些助纣为虐的叛徒,胆敢挟持大将军作为人质,难道是活腻歪了?我韩浩作为中护军的使命就是讨伐叛贼,难道我会因为一个大将军,而置国法军纪于不顾,放任你们为所欲为吗?”
一番慷慨陈词以后,韩浩又哭着对人质夏侯惇说:“请将军原谅,国法如此,职责所在,我不得不这么做。”
于是立即下令让士兵攻打劫持者。
绑架的人一看立马吓傻了,没想到韩浩是个愣头青,竟然敢不顾曹操亲属大将军主帅的生命安危!
劫持者连忙跪地求饶说:“我们没别的企图,就是想弄点钱花,根本没打算要大将军的命啊,求求军爷放过我们吧!”
韩浩连夏侯惇的安危都没放在眼里,怎么可能放过这些劫持者,大骂一顿,将他们全部杀死。
夏侯惇命大,有幸免于一死。曹操回来知道这件事后,对韩浩大加赞赏,说:“你的做法非常正确,可以作为万世之法,今后如有敢劫持人质的一律格杀勿论,无须顾忌人质安危,不惯那些劫持者的臭毛病。”
从此以后劫持人质的事件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回看这场劫持事件,曹操的言辞对夏侯惇好像很无情。他支持韩浩的做法,于国法上没毛病,于人情上有些说不过去。
夏侯惇不仅从曹操开始起兵就跟着曹操,而且这次被劫持,也是为了救曹操的妻儿老小。
【《三国志》记,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適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
曹操看夏侯惇如此的敦厚、忠实,对夏侯惇也非常器重。
公元196年,加封夏侯惇伏波将军,领河南尹如故,给任由处置事务的权利,不拘科制。
公元207年,录惇前后功,增封邑一千八百户,加上以前的封邑共二千五百户。
公元216年,夏侯惇跟随曹操打完孙权回来,曹操让惇总督二十六军,赏赐伎乐名倡。
夏侯惇感觉受宠若惊,不好意思,婉拒赏赐。曹操感觉到了夏侯惇的不好意思,说:"当年晋国的魏绛因为和戎有功,尚且享受金石之乐,何况将军呢!"
【《三国志》记,太祖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曹操作为一个成熟而卓越的政治家,厉害之处就在这里,赏罚分明还能兼顾人情。他对主帅夏侯惇因粗心大意被劫持没做任何的惩戒和处罚而是带着夏侯惇接着讨伐吕布,对韩浩更是加倍重用。
夏侯惇带着羞惭愧疚之心在以后的作战中更加勇猛,在濮阳再次大战吕布时,冲锋陷阵被流矢射瞎了左眼,人人称他盲将军。夏侯惇很气愤,把镜子摔了,但是没有任何怨言,在韩浩和枣祗(zhī)力劝曹操屯田的时候,夏侯惇更是躬身力行,断太寿水作陂,亲自担土,率将士劝种稻,大旱饥年的时候老百姓都得到他的好处。
曹操对韩浩更是器重有加。虽然韩浩和夏侯惇比是个外人,不沾亲带故,但是曹操爱才。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曹操想乘胜攻打柳城,追杀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中领军史涣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深入远地涉险,不是当前的保险之计,想与韩浩一同劝阻曹操。
韩浩作为中护军和史涣一同掌管禁军,在曹操面前很有话语权,审时度势,独立思考,尽职尽责没有被史涣带节奏,反而劝说史涣支持曹操,不要阻碍军队的士气,最后曹操果然攻破柳城。
通过这件事曹操看到了韩浩的治军督战的军事才能,加封韩浩为长史、司马,可以单独领兵征战。
韩浩果然不失所望,公元215年,跟随曹操攻打汉中的张鲁,表现可圈可点,张鲁投降。
随军很多人认为韩浩的军事能力足以督镇一方,可以留下来镇守汉中,统率诸军。
曹操非常舍不得,对众人说:“我怎么可以没有韩护军,韩浩留在这里谁来为我掌管禁军呢?”
曹操对韩浩信任亲待到了如此地步。
韩浩死后,曹操觉得十分可惜。因为韩浩没有后人,就让韩浩的养子韩荣继承了韩浩的列侯爵位。
夏侯惇、韩浩两位本来因为劫持事件可能互生嫌隙,恨怨成仇的两个人,在曹操的斡旋调和之下通力合作,共辅大业,足见曹操的政治手腕和御人之术。
当然这种君臣同僚的完美结局,与夏侯惇的大度、忠实、敦厚的品格密不可分,也与韩浩执法如山,才能服众的关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