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当程维向阿里巴巴递交离职信,开始创办小桔科技,推出手机软件“滴滴打车”,他不会想到,一家引领共享经济,市值近千亿美元的出行公司从此诞生了。
一家公司的成功,除了运气的成分,也需要深刻思考一下在当时所发生的社会化结构变革而可能造成的风口。为了仔细研究滴滴的成功,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2012年,温习一下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社会场景。
移动互联网:
第一代iPhone手机于2007年6月29日正式发布,同时标志着一个新的智能手机时代;2009年是中国3G元年,继续推动着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率;2010年4月,小米成立,发布了基于安卓系统深度定制的MIUI及小米一代手机,开创了以粉丝经济为核心的高配低价智能手机的互联网销售模式;同一时期, OPPO,VIVO,华为相继推出新一代以安卓为系统的智能手机,截止2018年Q1,这四大品牌在全世界市场份额为33.5%,仅次于三星和苹果;2011年1月21日,微信发布了1.0版本,截止到2018年3月微信全球拥有超过约10亿活跃用户。
移动支付: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大力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发展。2010年,中国银联在多省市开展移动支付业务试点;2012年,支付宝推出二维码支付业务;2013年8月,快的打车接入支付宝;2014年1月,滴滴打车支持微信支付。作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移动支付,已经逐渐取代了人们的实体钱包,迄今为止,在10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中获得九成渗透率。
出行难:
在共享出行前,一二线城市出行难的问题,一直很难得到解决,尤其是高峰时段或者是恶劣天气下,扬招方式打到出租车,基本不大可能,同时在供小于求的垄断市场环境下,出租车的服务质量常常被人诟病;拒载,宰客,套牌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出租车司机的份子钱也是供给侧垄断带来的历史问题。出行难成为刚需问题亟待解决。
闲置汽车资源: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又称为“四万亿计划”。该计划方方面面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其中汽车的销售逐年增长,17年的新车销量是09年的2.12倍,其中2010年较09年增量最大,达到32%。大量私家车的出现虽然带来了生活上的方便,但考虑到私家车实际平均空闲率为九成,所以同时也造成了大量闲置资源的出现。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来解决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变成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用户基础:
2012年左右,90后逐渐成为主流消费人群,90后有着全新的消费理念,追求创新,爱社交,爱分享,快速进入有车一族,或者尝鲜一族,为出行的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用户基础。
综上,天时地利人和,社会化结构的变革培育了共享出行经济的沃土,滴滴、大黄蜂、快车、优步等各类共享出行平台在那个时期不约而同的出现,竞争,厮杀和并购,最终造成滴滴的崛起。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某些资源产能会继续过剩,如何让资源有效的安全利用,如何最大化降低成本,是共享经济从业者所面临的挑战,当然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2018年,滴滴平台发生了两起恶性的司机杀人事件,使得整个顺风车业务被叫停,程维及滴滴深陷于社会舆论漩涡。6年来滴滴业务的高速发展,使得其忽视了共享经济所面临的安全问题。痛定思痛,知耻后勇,愿滴滴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将共享经济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