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回顾
我先来回顾下:关于新经验的问题。
从记录-感受-发现的一元笔记核心循环来看,新经验可以贯穿循环的始终,就像下面的这个PDCA循环模型,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型,我在正文中还会重点分析、拆解这个模型。
当我们在记录的时候,从时间和空间的唯一性角度上讲,下笔的一瞬间产生的都是“新”素材,但就像盖房子,这个才是刚刚打地基阶段。
记录的同时往往会伴随感受,当然感受因人而异,涉及到即时性、认知、深度思考、触发器等方面的综合品迭。但只要记录了,即使当时没有产生感受,那之后会看,甚至每一次回看都有可能产生新感受,因为我们一直在精进,未来的我们回看曾经的记录时,往往已经升维。
有了感受,并且把感受记录下来,这个房子才算是起了框架,感受带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这里的框架,我得假设一下:这里只是针对一元化笔记来说的)
新体验已经有了,新经验怎么来呢?
随着感受的增加,我们突然发现:咦,平常在普通不过的生活,怎么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同样是吃早餐,为什么,今天的早餐这么美味?我曾经一度无辣不欢,但当记录写下又一次吃火锅和喝酒的时候,那一瞬间,我发现,我的身体是拒绝的。于是,我开始寻找原因~
这里极其关键的一点出现了:对原因的探索、对价值的转变、对解决问题模型的萃取、对模型的应用和升华以及对整个过程的总结。这时,新经验开始形成。
但这只是开始了改变的第一步。留下引子,等待下文唤醒。
1. 什么是新经验?
上面是从一元笔记的角度,解释了新经验的产生。
我们再来看看百度词条和辞海是如何定义新经验的?
百度定义:在哲学上指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辞海》定义:一是经历,体验;二是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三是通常指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人们把总结经验使它上升为理性认识,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可以更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梳理记下关键词,待用:经历、体验、认识、改变。
《象与骑象人》中描述了一个这样的场景,大象的力气非常大,我们要学会与它好好相处。不去改变它,而去适应它、理解它,与它形成合力借力打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件看不见的事情:强化隐形回路。
《习惯的力量》中提到的一个关于习惯的模型:
书中提到了一个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不要试图根除坏习惯,而是去试图改变它。
把习惯的流程列出来,假设目标不变,暗示不变,对胜利的渴求不变,把惯常行为的部分拆出来,装入新的、改良后的惯常行为。
改变坏习惯,如同《基因革命》中提到的对基因的剪辑,类似于与大象合作的强化隐性回路,所有的这些都在只想一个重点:经验。
2. 为什么要积累新经验?
从我们每天的起床、洗漱,到生活、休闲,从吃饭、睡觉,再到思考、决策,我们的日常,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习惯的累加。
但正是因为“习惯”的力量,导致我们极容易陷入一种不平衡:系统1与系统2的失衡。
如果重要的事情过多的运用系统1,我们很可能会让决策过于感性化和主观化;如果非重要事情过多运用系统2,那对精力和时间的耗损会影响我们的专注和持续。
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察觉到“习惯”,以及系统1和系统2的决策过程,那一定会是很好的纠偏机会。
在这个纠偏过程中,一元笔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唤醒上面【重点回顾】的引子,回答为什么要积累新经验:新经验可以让我们形成更多好的习惯,用好的习惯去带着我们“演化”成更好的自己,落脚点:改变~
不论是所有的记录、感受、体验和发现,还是设定目标、执行目标、期待和新经验,一切都为了改变。
那到底如何改变?
这里留下一个大命题,先从创造新经验开始切入。
3. 如何创造新经验?
结合萃取、应用和总结(更多内容请参照阅读我的上一篇文章https://www.jianshu.com/p/647794116c20),我们来重新检视新体验积累的关键环节:
- 请记住这个极为重要的框架1:
1.围绕我想要的目标,今天我要挑战的是什么?
2.今天有新体验(做什么、行为)么?
3.新体验给我带来了哪些更好的结果?
4.在这个好的结果中,我形成了哪些新经验?
5.UDH:如何让这个新经验在未来依然发挥作用?
永澄老师在创造新经验这一步又推出一个大招:UDH。
UDH=Use+Do+Have。
换句话讲,就是我今天用什么、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更厉害的是他把UDH和赋能循环联系在了一起
- 记住这个厉害的框架2:
1.确定小目标
2.今天做了哪些突破和挑战?(涌现)
3.我刚才做的是否有好的结果/有效果?(反馈)
4.对于这些好的结果,我形成了哪些新经验?(确认)
5.记录到一元化笔记本上,用、做、得到……
好了,接下来上重点~分享下,我是如何创造新经验的。
4. 我是这样创造新经验的。
4.1 定下小目标
5~7天想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用赋能循环让复盘更有价值?
(从提问的角度来说,这个提问可能不是一个小问题,但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很重要,所以,5-7天努力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演化PDCA~持续改进)
4.2 今天做了哪些突破和挑战?(涌现)
长久以来,我都有一种复盘的习惯,回看过往的经历,总是不自觉地会从第三视角的角度去回看经历,但是我自己一直没有很强烈的去意识到这个问题,直到前天翻阅之前的一份聊天记录,唤醒了这部分的记忆~(注意,唤醒极其重要)
当我用第三视角去回看的时候,雨悦告诉我,那种状态换做教练属于就是抽离,我瞬间感觉到了“出神”的感觉~
我看到过抽离的训练方法,就想有没有一种人经常可以把这个作为职业去做呢?于是,我请教了一个作文老师,她在教孩子们写作文的时候,会经常启发孩子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启不同的叙事视角,为此,还产生了一个教育术语:墙上的苍蝇~(突然想起了《西游记》中的大圣)
今天回看了2019年欧洲冠军联赛决赛利物浦VS热刺的比赛,裁判在看不到的视角会启用视频裁判,通过慢动作来协助判决。比赛结束后,球队还会通过慢动作复盘整个比赛,联防、快攻、跑位、走边、战术定位球。原来体育竞技中的复盘技术,也可以为我们所用,那就是:慢动作、战术化。
通过做主题阅读的方式,去看看高手怎么做?《好好学习》依然是给我启发最多的,成甲老师提到的三个特别重要的点:把生活案例化,培养自己的新知识培养库,以及不断取得正反馈。
其中,让旧知识产生新知识这一步引发了我足够的好奇,因为长期以来,我还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学了那么多东西、看了那么多书,总是感觉,这些内容(暂时不能成为知识)如何可以被唤醒?我如何判断他们是睡着的还是醒着的?
基于这样的疑问,我在无意中去请教了雨悦一个关于管理的问题后,找到了一些答案。我在问题关于管理问题的时候,她会根据授权、去中心化等给到启发,并特别关键的一点是:她的提问,激发我去思考,让我找到了更多沉睡的知识(这时候被激发,固化后才可称为知识),而且穿插了很多管理学的内容,包括PDCA的深度运用。至此,我得到一个唤醒的模型:提问-萃取-迁移-运用-总结,持续迭代~
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包括上一篇一元笔记的学习文章),感觉太爽了,因为做到了当时自己认为的完美啊,当时不到一周的时间,回看时,我去~怎么哪哪都是问题啊?复盘其实亦是如此,每一次复盘都可以看作是小的PDCA循环,但总会有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会成为下一个PDCA环的起点,持续迭代。
其实这不就是系统思维吗?持续的阶梯型成长,系统越大,成长的空间也就越大,层级高了,一是可以容纳更多的PDCA环同时工作,持续推进;二是可以让PDCA在更高阶层运转,速度更快。跳出来,看到一张帅气的脸,脸后面的部分,被称为:高手的暗箱~
4.3 我刚才做的是否有好的结果/有效果?(反馈)
- 回看曾经的复盘,唤醒第三视角,重新审视
- 第三视角串联到抽离,进一步让复盘升级
- 墙上的苍蝇,是一种更印象深刻的解读
- 体育竞赛中的慢动作和战术复盘,引发我的顿悟
- 查阅图书,引发好奇,想去培养自己的新知识成长器皿
- 从唤醒到PDCA,让循环转起来~
- 持续迭代,认知升级,升维中~
- 高手的暗箱给了我更多的启发
4.4 对于这些好的结果,我形成了哪些新经验?(确认)
- 有空多去翻翻之前的复盘,看看有哪些可以继续改进
- 假设(应该是一定)可以继续改进的时候,有没有可能让现在的PDCA循环直接跨越性加速?
- 对于重要的事情,用慢动作的方式去拆解,着手开始准备自己的战术打法智囊团,让知识趋于模块化
- 好的提问和萃取,可以唤醒更多沉睡的知识,记得迁移使用场景
- 让自己的复盘形象化,让大象开心的狂奔
- 做好PDCA思维打通,引入打分极致,寻找到可以优化的惯常行为
- 往更高的维度去看,站在更远的时间角度去看,用逻辑六层次的方式来提问
最近有一个极其强烈的感觉,脑子里大量信息和思考正在变得条理化。
原来,升级除了广义的知识管理外,还有一种狭义的知识管理:那就是萃取-解压-模块化,从而不断升级系统,让自己拥有更高级的黑箱。
4.5 记录下来,用、做、得到……
- 用回看的方法,重新看复盘,进一步深入了解第三视角~
- 用第三视角,牵引出抽离,得到了更好的复盘体验
- 用请教“人”的方法,找到新领域的新概念,得到了视觉化呈现
- 用慢动作和战术模块的方法,找到了复盘的新方法,闭上眼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突然明白了教练中有一个问题:当你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当摄像机对着你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
-用请教“书”的方法,重新链接到成甲老师,得到培养自己的知识成长器的方法 - 用PDCA的方法,跳出复盘看系统,明白了高手的暗箱之道
- 用提问的方法,做了对知识的唤醒,得到了自己唤醒知识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