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甚至再往前,我开始刻意读一些写作方法论的书,读完放一边,接着读下一本,然后是下下本,仿佛一个饥渴的人来到了海边,控制不住想喝水,结果越喝越渴,总是不能解决问题。但又如西西弗斯附体,忍不住一本又一本的继续。直到读完了纳塔莉·戈德堡的《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我开始平静下来,心里有个声音说,可以了。
正如书名叫“再活一次”,纳塔莉认为,作家有两条命,他们一面过着平常日子,另一面通过写作让他们再活一次,那就是坐下来,再次审视自己的生命,端详生命的肌理和细节。这本书传授的写作技巧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随心所欲的写,顺着自己的初始意念,不停的写下去。让我豁然开朗的,除了这个写作技巧,更是作者字里行间都在传达的信念,即写作是一场修行,经由写作,驯服自己,释放心灵。
于我而言,写作不仅是一场修行,更是一场盛大的和解,是对自己、对时间、对万物的和解。
1. 与自己和解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我手写我心的行为。但是真正做到写出初心,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初写者应该有过我这样的感受,一到写作的时候突然就端起来了,变的极度不自然。写出来的往往不是心灵的实际所见和所感,而是心灵以为它该见到或该有的感受,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总是正确而无趣的。
很羡慕我上小学的侄子,他是这样写他的寒假趣事的。“今天,我去了大海、草原、沙漠,我在大海游泳,在草原吃鱼,在沙漠里种田,我玩的可开心了。”虽然这文章一看就是瞎编的,但是不可否认它的确可爱又有趣。我羡慕的是他不受束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勇气。他不会去管是否合乎逻辑,也没有迎合别人,只是单纯的写出自己的小想法,结果反而很动人。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成一个拥有着无限空间的君王。”思想是不应受到束缚的,思绪也是不受控制的,决定权在于你自己,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让一只猴子和一只猪上天入地简直是轻而易举,让清晨披上赤褐色的外衣踏着露水而来更是可以。写作的王国,不受束缚,没有规则。你可以用几百万字描写一个瞬间,可以兴师动众的描写墙上的一个斑点,也可以用寥寥数语写出上下几千年,这种自由的感觉、脑洞大开的享受也许正是写作的意义。
与自己和解,竭尽所能回到初始的意念,任思绪纷飞,表达出不受自我约束的东西,才能让文章充满能量。即使最后写出的是垃圾,也要坚定的捍卫自己有写出世界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
2. 与时间和解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说过:“万物皆需孕育方能诞生。要使得每一种印象或者萌动的感触在一团漆黑中、在不可表述的状态下、在潜意识里完全展开,成其为自己,往往让人感到力有不逮。作者需要怀着极大的谦卑和耐心等待那种清晰表达时刻的到来。”
相信每一位初写者都有过胸有千言,下笔无言的感觉,真正在懵懂的初始信念中提炼出称得上经验的东西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和时间和解,以极大的耐心,经历孕育的过程。用纳塔莉的话就是持续堆肥。让思想像堆肥一样层层叠叠的在心底累积、酝酿,终有一天会长出花来。
在自媒体时代,一切都变得很快,文章也变得快,急匆匆的写就,急匆匆的发表,仿佛快迟到的人追赶地铁一样追赶着热点。每个人都在加速创造着文字,文章越来越像流水线上的商品,整齐划一,高效却无趣。文字也越来越像快餐店的汉堡,仅能充饥,却缺乏营养。
写作如同炖肉,必须慢火细炖,才能回味隽永。曹雪芹用10年时间写就了《红楼梦》,朱生豪用一生的时间翻译了《莎士比亚》,真正厚重的、能穿透历史和人心的文字无一不是靠时间来打磨的。
与时间和解,赋予文字以时间,就是赋予文字以生命力。
3.与万物和解
万物有灵且美,万物皆为我师。写作不仅仅是旁观万物,更是融于万物之中,感受万物的生长、变化,感受万物之间的联系,感受万物与自己信念的接触,捕捉平凡之处的不平凡,并将这些体验付诸笔端,激发更多的联系和共鸣。
万物之美,美于细节。往往细微之处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写作者必须肯定生活,肯定生活中的一切。我们生活过,我们的片刻都是重要的。博纳科夫说:“爱抚神圣的细节”。关心周遭的事物,相信细节的力量,让整个身心融入到所描写的事物中,没有自己,没有万物,让写作来完成写作,让自己消失,我们只是记录流过身体的思绪而已。
可以描写住过林荫北街,每个周末下午,背着绿色布袋穿过世纪广场的雕塑和喷泉,穿过跳广场舞的大妈和玩耍的孩子,穿过卖玩具的小商贩和理发店推销员,去和美超市买心心念念的酸奶和火龙果。可以描写那天傍晚,从单位出来,一回头看见天边淡蓝色的宛如天空之城的云彩,那种刹那间窒息的对美的感动。可以描写阳光下,被微风吹皱的一纹一纹荡漾的水波,以及远处鸭子们懒洋洋的漂在水面上的憨态可掬。经由写作,发现万物之美,也许这也是写作的意义。
与万物和解,赋予文字以细节,就是赋予文字以灵性。
写作,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每一个写作者都要在这个旅程中学会和自己和解、和时间和解、和万物和解,这是修行的过程,更是收获丰盈的生命的过程。拿起笔来,再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