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鲁迅杂文,有一篇随感讲到为人父母,中国有一种传统,“只管生、不管养”,当然这种现象在今下已经有了极大改观,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四五线的县城,大家都及其重视孩子的教育了。但什么是好的教育呢?
马上而立,也刚成家,虽与先生相识很早,从初中至今也有15年了,超过我人生的一半,但随着读书、工作、稳定下来,也慢慢临近30,办完婚礼后,也期盼着孩子的到来。是的,正在期盼着孩子的来临。当孩子来临的时候,我们能给他什么呢?
看钱钟书,他只要一个孩子,不愿杨绛受生育之苦,也是只想将爱给这一个孩子,他亲爱的阿圆,他会在阿圆被子底下塞各种玩具,等着孩子发现时的惊喜。看梁启超,他的孩子众多,教育也是极其成功的,至少从结果看如是,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他给予孩子关爱与指导,尤记得他对每个孩子的昵称,大宝贝、司马懿、老白鼻,如此有心又有爱,这也是一个可爱的父亲吧。
喜欢民国时期的作家学者,喜欢从他们笔头流露的生活之趣,从中能够体会到温馨与爱,也能够体会到心胸与眼界。说起梁启超,在孩子学业选择上,他是会给予指导的,当然最终还是听从孩子内心的愿望,但父亲的功劳不可小视。
回望今朝,孩子教育问题。说起四五线城市(我的家乡便是如此),家长大多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给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去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也在反思,如果我有孩子,我要给他什么呢?
现在有一种说法,让孩子自由成长,不要给他们太多压力。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呢?我的感受是,如“奶嘴战略”一样,是让人“娱乐至死”,放松警惕的策略。孩子不教不成才,若自由成长即可,那为何英国小王子四五岁年纪便要上十几门课程,从语言到理化,从音乐到马术,可见孩子是需要教育与引导的。但教育与引导要有方式,要顺势而为,作为父母,便要多花些功夫,想想什么样的课程要学,选选什么样的补习班才对孩子有益。当然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温馨、自由、充满爱的家庭。“最好的教育,是爸爸爱妈妈”。
也许是自己现在还没有孩子,有比较多这样或那样的想法,等到自己有了宝宝,也许那时又会有新的想法吧。
p.s.今日早饭,与R聊起宝宝名字,如果是男孩叫“奇奇”,如果女孩叫“琪琪”或者“淇淇”,因为它会是米老鼠吧~R说以后带它去迪士尼,便是它的天下了,哈哈哈!
再p.s.昨日份收获,看了《the long goodbye》开头,语言真不错,描述很动人,不过词汇量不足,总要再查查词典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趣,多看多记记吧;开始博士论文,虽然之前也搜集摘抄了资料,但这次是认真思考文中的逻辑与语言,一点一点积累,总会有所收获,别着急,遇见问题解决问题。
(小小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标明出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