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2018已过去六分之一,明明脑海中,朋友圈里各种告别鸡年迎接狗年的感慨,还那么清晰,仿佛那种告别的气息还未曾远离,我们还来不及喘息,2018就这样毫不客气地来了,在时钟里走着,滴答滴答.....
二十几岁的年华里,真是迷茫又挣扎。
网络上很多的文字,写着他或者她,充满乐趣的日子、富有探索的事业、饱含希望的人生和鼓足勇气的活法。
这世上那么多人正在过着,将要过着,曾经过着,这样的生活,那样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身影,那样炽热的光芒,那样热血的内心,灼灼夺目,让人要流下泪来。
突然想起18岁的自己,高考结束,一败涂地,高考出分和十八岁的生日同一天,让我以为这是老天的恶作剧。但我仍旧记得那时的自己,脑袋里只有一个想法:要在大学努力学习,给自己一个机会,进入更好的学校读更好专业的研究生,无比坚定,无比相信。那时坚定的认为,读了好的专业,去了好的学校,就是好的。虽然现在也认为这并没有错,但却好像少了点什么。除了别人眼中的过得好,忘记了问问自己什么才是自己认为的过得好?
一直以来,按部就班,上学,念书,考试,升学,继续念书,继续考试,继续升学,再念书,再考试,再升学。老师喜欢成绩优异的好学生,长辈喜欢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小孩子羡慕被老师和长辈喜欢的小伙伴,努力地想要成为这样的孩子。
最后,高考结束的我们,没有特别想要做成的事情,没有特别喜欢的专业,没有特别热爱的目标,所以我们的志愿填报,就变成了在自己分数最大限度里,可以填报哪个更好的学校和哪个更好的专业的性价比比较。
或许那时候,我们还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梦,结果在辛辛苦苦得到的分数和更好更切实际选择的建议里,还是选择了那个所谓“性价比”更高的学校和听起来平淡无奇的专业。
进入大学,从一开始的自由解放般的兴奋,转为不知所措的迷茫,再后来平淡无奇的麻木,梦想?早就不知所踪。有人仍旧按部就班,认真学习,考研考公务员考证。为了一个别人所说的安稳的未来,考研时本有机会试一把跨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就业时本有机会尝试一个充满挑战的工作,一权衡,放弃了。是啊,长大后的我们也学会了所谓的权衡利弊,那么标准是什么呢?稳定的工作和安稳的生活,工资可以不高,但一定要稳定,城市可以不大,但一定要安稳。我们从未质疑过这个标准,哪怕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标准,只是大家都以此为准,我们便按此规划我们的人生,努力地过成别人口里羡慕的生活。中间,稍有出个小差,跃跃欲试,就立刻有个声音提醒你“小心啊,这想法不是很靠谱啊,前路未知,你能保证一定成功?一定一直喜欢?一定不比现在更糟糕?现在的轨迹起码安稳呐!”于是,惴惴不安的我们一步一回首地又回到了原来的道路上,边左顾右盼、蠢蠢欲动,边按部就班、得过且过。
我们已经变成这样的人了吗?
越长大越害怕改变,哪怕明知改变后是更好的自己;
越长大越害怕尝试,哪怕明知机不可失;
越长大越害怕失去,哪怕明知本就一无所有;
越长大越希望付出就有回报,哪怕明知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想起一个小姐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总要走出来看看,即使最后还是会选择留在家乡小镇,做一份安稳的工作。总是有些东西是不一样的。”她本科毕业那年考研失败,在家里又复习了一年,这一年里,七大姑八大姨总免不了操心:“哎呀,姑娘家家的,读那么多书干嘛呀?年纪也不小了,赶紧找份正经工作,再处个对象,才是正事......”可这位小姐姐,愣是憋着一口气,考上了一所211大学的研究生,见面的时候,她讲:“可算是考上了,这一年真值!”我问她为什么那么坚持要考研,出来念。她便讲了上面的话,她说,心境不一样,即使回家乡,结婚生子,安稳工作,她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点缀生活,以后小孩上学念书,也可以和小孩一起聊聊她的大学,她的二十几岁,她实现的目标和理想。
二十几岁的我们,其实早已没有了选择的对与错,只有你更想要得到的以及你必须舍弃的。想要领略各国的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那就要舍弃安稳舒适的生活,在陌生的国度奔波,独自照料自己的生活;想要在大城市里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那就要舍弃熟悉的家乡和工作,不停地学习和进步,承担更多的压力和学会习惯孤独;
而这个选择,当你做决定的那刻,恰恰是最好的时候,不早不晚!哪怕你已经念了三四年的本科,想要学自己喜欢的专业,那就要舍弃本专业的保研机会,从头开始;哪怕你已经读了硕士研究生,想要今后更好的从事感兴趣的工作,那就要舍弃本专业的转博机会,给自己一个可能,去尽力一搏。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过程中的喜悦满足、全神贯注、竭尽全力,却毫不在意回报的自己,那样无所畏惧,坚定不移!多年以后,你会为曾经拼劲全力的自己而感动,也会会心一笑,无悔这些年的光阴。
别让权衡困住了我们的心——一边是按部就班的安稳,一边是兴趣使然的风险,举棋不定;别让对失败的恐惧束缚了我们的脚——哪怕现状再鸡肋,也好歹稳妥,梦想虽好,却抵不过后来。
我意识到,我从来没想过——起码过去、现在、未来八年里不想要过——一眼望得到底的生活。我们念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景,住过的城,遇见的人,会让我们不一样,即使看起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