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汉服,我竟然入了和服坑!

2019年日本改了元,从平成改到了令和。这次的新闻在华人圈也有一定影响,毕竟无论是改元,继位,还是大赦,都是中国历史书中常见的字眼。只是对于当代人而言,都已经是几百年前作古的事情了,没成想有一天还能“捡到活的”。

所以,在我心里日本就是这么一个“奇葩”的国家,它总有办法,让人一边吐槽它的不合时宜,却也同时能给一群有复古情怀的中国人当头一棒:我就是守旧,看我能耐的。什么!你是本家!?对不住,看不出来。


是啊,文化都是我们的,可我们保留下了什么?


有人说,我们保留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磅礴,那种酣然的大气留在我们的骨血里,日本不过是保留了一些形迹,骨子里根本没有学透,什么“唐宋在日本”,根本是无稽之谈!

可是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中,曾这样感叹过:到哪里都见不到三国和水浒里的傲骨,反倒是所见所闻皆是金瓶梅中的蝇营狗苟。

没错,几十年前中国就没了所谓的“大气磅礴”。中国人总是太“聪明”,或许几千年来的历史都只是在证明:士族的“鲁钝”并不适合中国。所以我很好奇,现下大热的汉文化复兴,到底是要复兴哪朝哪代的哪些文化?


当然我也知道,汉文化之于日本,的确是在皮不在骨!毕竟日本人不是中原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日本的小江小河,终究滋养不出大江大河的磅礴。可是我依然觉得,这个国家还是我们汉民族的琥珀,它把中华文化最美的某道光景,生生包裹着凝固了下来。

所以我对日本的喜爱,应该是穿越时空对故国的一种缅怀。就像大学的时候曾经翘课一个人跑去西安,脚踩西安郊外曾经的朱雀大街没落后的石子路,回望都城一眼万年。

后来的后来,我求学日本。一留十年。最后竟然扎根日本,嫁给了一个喜爱中国的年下日本人。然后从上海到东京十年如一日地继续教着日本人如何学好汉语。因为近年来,学生中有几位女生对国产仙侠剧中仙仙的汉服产生了兴趣,所以19年的初春,当日本汉服会联合日本的和服会要在7月7日举行一场盛大的汉服和服秀时,我就以汉普会的名义赞助了那次活动,顺带连自己也去当了活动的模特。

(当天活动的照片)

没成想,初衷是让日本学生了解汉服的我,最终却也因为汉服反倒入了和服坑!

至于为什么我会入坑,我想理由大概有四。


1:文化的传承


现在汉服大热,年轻人们纷纷效仿。但说句实话,汉服在我们现今的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并没有根基。虽然难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某种程度上,汉服不过是年轻人的一场大型cosplay。

而这方面最大的证据就是日本随处可见的“着付教室(和服教室)”。

我去上过几期,同班的学员基本没有因为是穿和服好看而想穿的。大部分人都是因为父母一辈,或者是奶奶外婆一辈给她们留下了大量的和服,她们不知道怎么处理才来学。这样的“社会遗留”带动了产业,所以在日本几乎每个区所都会有好几间和服教室。

甚至前段时间我婆婆给我看了她年轻时买的一套漫画《海螺小姐》(现在还在连载的日本国民级动漫),第一卷除了女主人的“海螺小姐”以外,大部分人都穿着和服。“海螺小姐”穿洋装和30年代大上海不穿旗袍穿洋装的女性形象差不多,都意味着新派和开放。可她们背后穿旗袍或和服的芸芸众生才是当时社会真正的习俗。而这些习俗都被日本几乎顽固地保留了下来。

可是它的小伙伴“旗袍”就没那么具有传承性了。不信,100个中国家庭,会有几户从爷爷奶奶辈留下过旗袍的?如果你家有,或是你身边的朋友有,那请务必告诉我。

当然旗袍并不是“汉”服,断了也就断了。可是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那真正的“汉”服又到底断了多少年?什么又是“汉”服,秦汉唐宋元明…我们究竟要穿哪朝哪代的?为什么穿,又要怎么穿?

这些问题我相信几乎没有几个人回答得了,不仅是我们这一辈,我们的父母辈回答不了,甚至我们的爷爷奶奶辈也回答不了。

这就是文化断层!

(活动当天个人照)

就像汉服会的那次活动因为不知道怎么选,所以我硬是要求穿了年代最久远的晋襦,毕竟叫“汉服”,也就晋和汉还有点联系。

可是很遗憾,我又要吐槽,因为当天我穿上身后对所谓的“汉服”只有幻灭。

首先,材质剪裁不对。魏晋三国时期因为是小寒期,所以高领和叠穿法虽然是有迹可循的,但衣服剪裁是通过现代的缝纫和拼接来体现古代的叠穿法。而且为了迎合年轻人们喜欢的“仙”,整身的材质都是化纤的雪纺。相反和服的缝制到现在还是纯手工,被规规矩矩继承下来了。叠穿也是老老实实一层一层下来,材质更是规规矩矩的丝绸。有年轻人推化纤和服还要被一群“老古板”抨击。

其次,没有中衣,没有人知道穿衣规范。在日本不穿中衣几乎是不可饶恕的事情,让人欣慰的是一些严谨的汉服派也会要求穿中衣了。但遗憾的是活动前后都没有人提出这一点,包括一件穿上台的服饰背中线要怎样,鞋袜要怎样,几乎都没有概念。大家只是一股脑地学仙侠剧,画上美美的妆,做起风雅的古风发型,插上玲琅的或塑料或金属的头饰,衬着仙气飘飘的衣服转一圈就好了。

但是会场另一边的和服就显得很繁琐了。中线位置,衣领位置,袖长,裙摆等等等等…各种细节用厘米为单位给你规划得清清楚楚。比如,你是青楼歌姬还是良家妇女,看领口拉开的弧度就明明白白。

现在汉服圈很多人会纠结“形制”问题,但其实服饰还是要源于生活,布料、做工、礼节都渗透在内。拿最近的明制来说,真细究起来就该有明制的条条框框,但这与现代人无缘,更无关!也不会有传人拿亲身经历来告诉你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规范的。毕竟大明已经亡了数百年,早就没了什么明朝传人(如果你愿意搭理朝鲜的话,就另当别论了)!同理在看更早的宋制、唐制或晋制…想弄明白,一个字,难!

所以说白了,我们很难真正能还原什么。有人会说都是中国人没吃过猪肉难道没看过猪跑吗!?事实是,那头猪早就死了几百年了。真正看过的人也早死透了,几百年来留下的插画壁画也大多是“以讹传讹”,汉朝人穿明朝衣服的多得去了。

我们一直觉得中国是个文化大宝藏,丢的不可惜,反正地下埋的也多,想要的时候,随便挖挖也就出来了。可是有些东西是埋不起来也挖不到的。所以既然不能还原,又没有继承,那我们到底复兴的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大家心里有谱吗?

而在日本,也说难听一点就是和服一直没死透!它在日本人民的生活中一直保有生命,虽然也渐渐被边缘化,但终究还能在一部分守旧的日本民众的“日常”中有迹可循。

穿和服的人,从小要知道各地的染织技术(有不同的名称),四季花样,古典吉祥图纹(包括自己本家的家纹),还有丝绸的折叠、养护等等等等,规格、颜色、纹路、产地,一一都要如数家珍。包括穿和服时的一些动作,也要面面具细。特别是有条件学习古典舞蹈,茶道,花道,剑道等古典艺术的人家,就更少不了相对应的和服。我觉得日本能做到这一点,和中国最大的区别应该是它给予了“传统”应有的尊重,因为有敬重,所以才给予了这批继承者不俗的地位。

反观现如今的中国,我们真的足够尊重传统技艺吗?至少我在汉服上看到的不是尊重,更多的是通过汉服的皮来凸显自己的外表,财力和古风的品味…毕竟,中国人总是喜新厌旧,且只听拳头或钱的。


2:和服和语言


因为和服在日本民众之间有根基,所以和服自然而然地也会和语言相挂钩。因为我本身的爱好就是研究语言和文字,所以这也成了我入和服坑的第二个原因。汉语的古诗中可以信手拈来各种有关服饰的词句,但当代汉语却不行。撑死了也不过一句“石榴裙”,但大部分人都没见过石榴裙是个什么模样。

可是在日语里,这些词句就非常丰富,且大多都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事情是否有逻辑,日语叫做“辻褄が合う”。是穿和服时腰线和裙摆线是否切合。如果不切合就意味着:要么你没穿好,要么这件和服不是你的尺寸,也就意味着不是你的。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词的缘由时,感叹了很久:这是要多渗透才会出现这样的词。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有机会我会整理一期单独讲解。


3:和服和日本的国民性

留日十年,虽然大家都说我已经是3/2的日本人了,但其实我依旧搞不太清楚日本的国民性。可是当我接触了和服以后,就莫名地理解日本人的“憋屈”。

对,日本人很“憋屈”!在我看来“憋屈”就是最适合他们的一个词。因为说句实话,穿和服一点儿都不舒服,穿的时候细节要求非常多,穿上身了也不见得多轻松。基本上就是伸不直手,迈不开腿,整个人只能缩着。环境服饰语言和性格,其中的关系,一两句话也说不清道不明。

但通过穿和服,我知道日本人加在自己身上的很多禁锢。和服的所有线条几乎都是直线的,连最柔然的细丝都给你叠成豆腐一样方方正正的,这就像很多日本人身上折射出的不变通。

和服里有许许多多的细节和规范,就像日本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喜欢制定各种条条框框,很多日本人因为没有员工手册就对一个企业或一家店失去信心,事无巨细丁点大的步骤都要一条条陈列出来,否则它们容易迷失不知道如何着手。

和服的形式和工艺千百年来几乎没有变化,也体现了日本人的守旧。

和服的图纹和四季相应更是日本民众生活中的小确幸和仪式感的体现…

还有很多很多…所以于我而言,和服其实是理解日本的另外一扇门。当然更多的时候,和服还是我遥想盛唐的一种方式。这也是我前面铺陈了一堆的,也是理由四。


4:和服来源于隋唐


不用怀疑和服就是采用古代中国的式样。那是人家律法里明文规定的。特别是平安朝贵族的服饰几乎和唐朝士族无异。上衣下裳,加大挂。因为冷所以披了一层又一层,最多叠到18层,也就是著名的“十八单”。

不过当代和服是过去穿在里面的连体中衣(小袖)的改良版,所以和汉襦会有些出入。但是图文染织技术大多还是传自中国。从“唐織”“唐草”“明綴り”等和服术语上就可以发现。关于和服和汉襦,有机会我也会做专题讲解。


总而言之,因为上述的四项原由,也因为2019年7月7日的那次活动,我算是栽进和服的大坑里了。

7月7日的那次活动,活动前需要中日两方一起拍宣传照。因为我有一身金色和服,就被选为和服模特。因为我不会穿,所以只能一大早特地拜托了(当时还是预备役的)婆婆过来帮忙。婆婆教了我几个小时,仔细跟跟我讲了领口的角度,裙摆的高度等等,四五层裹着下来一堆细节。

一旁还是未婚夫的N君也指导了我半天穿和服走路的姿势等等,最后两人送我上车,婆婆在最后的最后还在教我怎么穿和服坐出租车。车开后,我在车里挥着手,看着他们两个人的身影远去,那一刻我切身感受到了和服的“厚度”,也了解到这个民族如何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

虽然日本人平时就态度谦和,但那一天不论是我们家的那两位,还是出租车的司机,包括五星级酒店的工作人员都显得异常的毕恭毕敬。生平也不是没穿过名牌,但这么鲜明地感受到服饰带给你的“贵气”,的确是头一遭。同样是“贵气”,名牌带来的是财大气粗,而和服带来的却是沉积千年的某种厚重,说实话这种负重而行的感觉,我并不讨厌。

也是那时候,在活动结束后,我正式报名了和服班,也算我入和服坑的一个起点。其实现在想来也觉得不可思议,明明是汉服的活动,却让我爱上了和服。

而我想记录下这些事情的契机,也是希望能给现在蓬勃的汉服风一点启示:无论我们走到哪一步,这一次,我希望我们不要再走丢了。

2019年3月@日本新大谷酒店(当时穿得不太好,还请见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0,612评论 5 47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345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7,625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022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974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227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688评论 3 39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358评论 0 25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490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402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446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126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21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0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13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504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080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