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其理论根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
皮亚杰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其实,随着生活阅历不断增加的体验,每个人每一天都在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或认识框架。很少有人的思想或认知(知识)是完全一成不变的。我们总会受到外在环境、内在知识或经验的影响,以致思想或认知体系不断产生变化,即使是那些貌似相对已形成固化思维的中老年群体中也是如此(笔者在此绝对没有贬低中老年群体之意,只是在评论一个客观的思维模式现象。只是说明,由于长久的思维模式,中老年群体的思维模式较为固定。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例外现象)。例如:在上个世纪,电子设备并不发达。因此,在上世纪生长起来的中老年人,可能对电子设备及网络信息并不关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家庭生活的需要,这些大多数的中老年群体为了保持和子孙后代的沟通和情感连接,他们会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观念,从反对、漠视到逐渐接受、使用电子设备。或许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并不是他们主动情愿的去改变的,但由此说明,即使已建构为相当固化思维的人群,依然也还在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随着时代、环境等多方面的变化,我们的生命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断重建我们的知识体系。
所谓建构,指的是同时建立和构造关于新知识认知结构的过程。简单来说,也就是需要重新建立和构造新的知识结构。人的生命需要不断地成长,因此就需要不断的更新、重建、组织新的知识体系,建造新的认知架构,这是必须的。生命或者知识架构若无更新、成长和不断的建构,这个人的知识就会成为死的知识,同时也很容易被时代淘汰。在这个日益更新的时代中,人生命中的知识体系若能同时具备原则性的稳固,以及普及型的创新,这样的生命必定是鲜活的,是流动的,同时也是成长型的生命。圣经上也告诉我们说,要心意更新而变化,不断在知识和见识上长进(罗12:1-2;彼后3:18)。但愿上帝帮助,让我们能够在真理中不断建构、更新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体系,看到现存知识的有限性和扭曲性,归回真理,建构合神心意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