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什么
- 1、学习材料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学习材料原本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 2、学习材料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学习材料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视角对内容进行的评判和定性)
- 3、学习材料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学习材料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述的手法)
二、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我们不妨多去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 4、针对当前的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 5、当前的的学习材料将来我会怎么用它?这些知识能改进我的哪些行为?
三、找核心观点
- 找出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有想明白地问题。
- 这个观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让你觉得有价值?也就是问自己:它是提供了一个新看法,还是提供了一个新世界?和你有什么关系?
- 如果不知道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坏处?
- 寻找联系,有什么其他的现象能够被这个观点或理论解释。找出3~5个案例。
- 作者用了哪些事实和论据进行了解释。
四、其它
-
当新知识是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
- 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 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我有熟悉的知识?
- 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采铜还介绍了一种读书方法,那就是把一些畅销的好书当成案例,反复精读,研究它们的写作方法。不需要多,一定要精。比如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就是这样的好书。采铜写《精进》的时候,需要设计全书框架,当时他就参考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做法,而《设计心理学》将生活中的观察反思和心理学理论融合贯通的写法,也给了采铜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