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服务是什么?
是用户主动检索、搜索服务被动响应的过程。即,在用户产生了一个搜索意图的前提下,他发起某个query进行检索,搜索服务给他提供相应的结果(如内容、商品、服务)。
如何利用独特优势,更好的服务用户,让用户愿意接受搜索结果,就成了搜索服务持续迭代的目的。
首先回答前半部分,为什么视频化 和 社交化可能是趋势?
可以分别从可检索资源角度 和 用户体感角度论述。
视频化,丰富了内容的供给。脱离了足够的供给,我们就不太可能让用户满意。
图文、视频都是内容的载体。今天大面积的内容视频化,客观上繁荣了内容的供给。
如果我们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的内容适合不同类型的载体。很多内容用视频展示更便于理解,比如:如何做一道菜、如何跳一支舞,视频会比图文内容更丰富立体;而有些内容可能以图文展示更有效率,比如:一篇论述文字、一些信息摘要、一些攻略等。
仅从内容表现形式来看,视频结果能够拿回本来适合自己去呈现的内容份额,但并不会、也不应该替代全部的搜索结果。当然,今天的搜索服务商从平台利益角度出发,可能刻意放大了视频结果的占比以提升时长,但是否是中期最优解,未尝可知。一些视频类应用大力在推进的搜索,与其说是利用了独占的视频资源优势,不如说是更多的利用了流量的优势。
社交化,提供了可信赖的背书。
用户倾向于相信他自己选择相信的结果,而非全局最优的结果。
有个段子,朋友在买车前查询了各种汽车数据,最后确定了Volvo汽车,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质量口碑好、返修率低。但是,在下单前一刻,他还是放弃了。原因很简单,他的亲戚有一辆Volvo经常返修。明明从全局统计概率上,可能Volvo更好,但是他在最后做决策的时候还是放大了社交关系的个体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社交关系的紧密程度影响了我们对于结果的好恶判断,统计意义上的全局最佳往往并不如我们所身处的小环境的局部最佳。从这个角度来讲,大V(权威关系)、社交圈和群(对等关系)本身能够构成对搜索结果的个性化二次排序,在可商业化的领域就显得更为有价值。
再回答后半部分,未来搜索格局会有怎样的变化。
从可被检索资源 和 品牌入口 两个角度来思考。
围绕可被检索资源的部分,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淘宝屏蔽百度搜索,以及微信公众号屏蔽百度搜索。前者占据了大量的商品资源,事实上逼迫用户在PC互联网时代就养成了买东西上淘宝搜的习惯;后者则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了大量的优质图文内容,用户在通用搜索引擎上很可能找不到更好的信息和内容。
围绕品牌和入口,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于PC互联网以浏览器为入口,通过默认搜索栏、地址栏的形式,能够让综合搜索引擎分走一杯羹;移动互联网的大航海时代就是一座座孤岛,各家的数据资源不互通,大家分别通过应用提供了通往自己岛屿的渡船。
正因为搜索是用户主动发起带有主观意图的,那么就意味着,如果某个应用大量构建出了某种资源,建立起了某种心智,就可以事实上垄断了某类的搜索。移动互联网的孤岛应用,给我们建立了预期:在特定的应用里是能够找到特定资源。比如,购物=淘宝、京东,旅行=携程、去哪儿,种草=小红书、知乎等等。在我们有特定意图的时候,就会打开对应的应用进行搜索。
不再互通的资源、各自分散的入口,或许抛出了一个问题:移动互联网可能本身就不需要一个综合搜索。需求明确的检索需求被不同的应用瓜分。而综合搜索所承担的各种长尾query越来越难以变现和牟利,只能成为头部应用参与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