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家庭的觉醒》,之前没有感觉的点现在有很强烈的感同身受和认同感,认同感最强烈的一个认识点就是关于期望的解读,人的很大一部分的烦恼来源和情绪波动来源就是没满足自己的期望,不管是对最亲近的孩子和爱人还是家人朋友都无意识有很多觉得很应该的期望,如果没有在自己的期望内就会有情绪波动,情绪波动大都是产生烦恼,其实人除了对自己有期望外,不管是对最亲近最爱的孩子爱人还是家人朋友都该如他们现在所是,还不是总是因不满足自己想象中的期望的样子而自寻烦恼,甚至很明确的对他们提出要求,批评抱怨他们做不得不好,恶化亲人朋友的关系;
这后面的感悟我太深刻了,直指我从生孩子前到生孩子后不开心烦恼的根源(关于和自己妈妈婆婆相处很难受处境),那时候自己对两位妈妈的要求太多 ,尤其对自己的妈妈那很多都是道德绑架,对自己婆婆是心里期望很多,嘴上不说因内心觉得达不到我期望的要求,想象那时多蠢呀,4月初老公休假后一周的不快乐时光同样也是因自己期望与现实差距不一样引起来;
期望通常默认某种程度上现在缺少了什么,而未来会变得更好。这样的念头一有,就把我们的注意力从现在转到来未来,期望中的未来何尝不是过去期望未来的现在呢,我们就把对孩子现在样子的注意力转到了我们想象孩子未来回变成的样子,殊不知现在时光的美好,现在孩子的成长,享受不了现在又如何保证可以享受未来呢,看不到孩子现在的样子正是孩子未来样子的基础,又如能发掘孩子成长的潜力与智慧呢;
期望孩子各种样子的行动做法导致孩子放弃真我,因为每当孩子没满足我们设想的期望时,我们就难免会发怒和失望,作为家长,我们认为我们有权对孩子发号施令,即使我们对他们的期望已经超出了他们的兴趣或他们自身能力的范围。要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孩子讲承受巨大的压力。这导致他们放弃真我,这是每个孩子所能经历的最严重的创伤,因为它迫使孩子背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