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APP上面订阅的几个专栏,已经满一周年了;最近做一下笔记整理,结合个人的实践,把一些领悟分享给大家。第一波要做的是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一个吸引人的名字让他获得了订阅量第一位的专栏作家。他的专栏里面讲述很多理论性的内容,充满了对立与统一。于是,这个系列的总结与分享,我将使用一个思路:从两个完全相反的角度切入,阐述关键概念之间的关联。系列中的每一篇分为上下两部分。让我引用一个世界名言开(zhuang)头(bi):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拖利得定理
收入的钱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你付出劳动获得的(劳动收入);还有一部分是你的钱获得的(投资收入)。当你劳动收入可以养活自己,你进入了自食其力的阵营;当你的投资收入可以覆盖日常支出,你便进入了财富自由。这两种方式,前一种我们通常称之为挣钱:因为是用手去争取来的; 后一种则称之为赚钱,因为是用钱(贝)“兼职”出来的。
上篇:挣钱之道:
01. 什么决定了你的收入
答案只有两个字,就是需求,非常直接、现实:如果你被其他人或者是这个社会有所需要,你就能拿到钱;如果你在各种战场总是碰壁,背后残酷的现实是这个社会不需要你。这提醒我们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首先要检视一下我们做的事情,是不是真正被需要的,还有没有其他的选项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被需要。
我是一个工程师,也是一名研究人员,在成为这两个岗位之前,我是一名学生,我所经历的很多项目都告诉了我这个道理,要用工程和科学的思维来判断什么是最关键最被需要的。我所经历的毕业设计项目流程上一共有八个模块,目标是把整个流程的时间性能,提升一倍以上。但是我们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整个流程超过90%的时间消耗,压在了一个模块上;而另外的七个模块加在一起还不到10%。明确了这个数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在其他的模块上发力是没有作用的,只有聚焦在这一个关键模块上面,定向突破解决问题。最终通过我们的攻关,把时间的性能提高了三倍,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项目已经过去了十年,技术内容我一点都不记得了,但是这个道理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并且成为知道我后续若干年各项目的原则:根据你的需求找到最需要的部分,然后狠狠地动手,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在这十年里,我也目睹了很多朋友同事同学,在做事情的时候避重就轻。为了完成kpi或者是项目交付,自己创造了一些实际并不存在的需求,没有解决关键的问题,却包装出非常漂亮的方案,本末倒置。这种做法无法经过时间的考验,因为最终没有办法实际产生真正的长远的价值;一年两年,可能光鲜亮丽,但是五年十年沉淀下来,不会有自己积淀的东西,如果不能做到好的知识衔接,很可能会在行业的转型当中,被淘汰掉。
抓住最关键需求这个原则的背后,是识别关键需求的额能力。一个项目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最需要的,内容通常也是不一样的。通常在项目初期需要明确项目的内容,投资的方式,持续的时间等等;而项目的运作过程当中需要对外联络,技术攻关,交付冲刺;项目结束后,又需要做对应的品牌宣传,总结报告,等等。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在每一个项目的环节都需要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缺人补人,缺钱补钱,相比于各类专家,项目经理通常需要是一个多面手,责任更大,因此收入也通常是项目成员中最高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越被需要,身价越高。
02 付费:获取更多时间和注意力的方法论
贯穿专栏始终的一个公式,就是人最宝贵的财富是注意力,其次是人的时间,而最后才是金钱。这么看一个表面的逻辑,就是无论金钱可以买到时间,还是换取到注意力,那都是非常合算的买卖。但是文章里面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逻辑陷阱,那就是金钱处于了这个交易链中的最低地位。处于职业生涯起步的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创收模式都是用自己的时间去换取金钱。所以一旦我们不能用注意力来换金钱,或者不能用时间来换金钱的话,钱从哪儿来呢?文章没有提到的一个层次是,时间只有一份,他也终将会多多少少换了一些金钱,但是时间与时间的差别在于,如果你能让你的时间里面集中你自己的注意力,那么你将也会收获颇丰。
相比于这篇文章,我其实更欣赏文章下面那个点赞最多的留言,那就是人的每天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千万要珍惜自己注意力的投入方向。你是在关注天涯上的八卦,在关注股票里的价格,还是在关注商业的动态和社会的变化,久而久之将造就完全不同的人。所以,应该思考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如何利用好已经有的每天的注意力,第二是如何通过一些锻炼和可以的练习,每天能够有更多的注意力。
对于第一个问题,一个老生常谈的做法就是明确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和目标,每天用清单的工具,高效地执行以及一个回顾和复盘,都有助于鞭策自己集中精力应对最关键的事务。制定目标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考的过程,而思考的结果也会促使你去聚焦这个目标,而避免在三个大坑里面,浪费自己的注意力。而随着时间的积累,对于第二个问题也自然就找到答案,当你的技能提升效率变得更高,甚至有了自己的团队之后,做同样的事情,就不需要再投入那么多的注意力,从而把自己从先前的模式当中解放出来,完成更高级的任务和挑战。
因此说付费就是捡便宜,只是一个表象,背后的道理是随着你的付费,你节省出来这些资源能够更好的被利用。无论是用于提供技能,培养关系,甚至是用于自我成长等其他方面,时间都会回报到你身上,金钱只是某种程度上的副产品。
付费充满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花钱买知识,还有大量的花钱买方便。比如早年我选择租住在公司边上,尽可能减少通勤时间;选择离家近的超市和卖场,虽然价格高一些但节省了时间。选择标准化的着装,减少了选择时间。出行的时候选择高效的交通工具(有时打车有时地铁,效率第一)…… 时间多了,自然有注意力的沉淀,能得到更多一些东西。付费就是捡便宜,凡是用钱能买得到的东西,都不算贵,也就是说花钱买任何用得到的或者能让你省心省力的东西都是合算的。这个原则如同前一个一样,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指导我们的生活。
03. 鼓励
在意其他人特别是周围人的看法,是人的天性,没有那么容易克服; 因此在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其实是他的生存环境。我从小生长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里面,父母对我要求虽然严格,但是每一次具体的任务和行动一向都是充满了鼓励。太太也是一样,有些时候事情明明做得很糟,甚至我自己都看不过去,她还会在一旁不断的安慰我,没事儿没事儿,就这样挺好的;而反过来,另一方面一旦事情做的稍微有一点点出色的地方,她也从来不吝惜赞美之辞。
鼓励其是一种手段,甚至这种手段在当今的社会,已经演化成为了一种职业。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有传说中的程序员鼓励师,为开发团队敲锣打鼓摇旗呐喊。仔细想一想,鼓励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让一个人确定他自己的所做所为,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一个屌丝可能改bug改了一天还没有任何成果,正在垂头丧气之际,发现对面的鼓励师投来一个暖心的微笑,立马满血复活。
鼓励生效的场景背后折射出一个现象:鼓励可以避免一个人处于低谷或者垂头丧气的时间,而这段时间里面其实是没有机会获得任何输出成果的,甚至连成长都不可能,就更别提什么成长率了。我很欣赏的一个模式,叫做“吾日三赞吾身”,每天自己夸自己三次;这种模式就是把自己当作自己的一个鼓励师,然后在这种鼓励的模式下,让自己远离那种负能量零成长的环境,从而保持一定的成长率。这就是所谓最好的策略:“默默完成进化”。
鼓励,其实是为了一个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而相反的一个动作打击是在任何场景下都不可取的:无论有多么亲密的关系,事情做得如何糟糕,可以友善地提醒,但千万不要恶毒地打击:会损害关系,并且将人们拖入上面那种负能量零成长的环境。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也——自己反省自己就好了,批评别人何苦来哉。当你意识到了别人的进步或者自己的被动退步,最好的一个应对方式就是以同样的方式成长。
04. 一个时间买卖人的成长之路
在商业社会当中,无论任何一种商品或者资产或者资源,都会有明码标价。拿纯人工来说,每个人的收入都可以折合成以每小时的价值来计算。大多数企业每月名义上工作21.75天,每天八小时计算,一个月下来是174个小时。如果你的税后收入是17400元,那么其实刚好你每一个小时的收入是一百元。如果税后收入是一半,也就是8700元,那么每一个小时的对应收入就是50元。如果说扩大总体的收入来源可以通过加班加点或者付出额外劳动来达成的话,那么提高每个小时的收入,则是一个必须依赖于个人能力的提升,才能达成的任务(不考虑通货膨胀)。社会上面的每一个人的时薪都不同:普通人可能每个小时就是几十上百,可是有一些牛人就能够做到每小时成千上万。那么在这种很大的价值差别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合理的购买其他人的时间呢?接下来推荐两种购买的方法。
我们把社会上的其他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时薪比你高的,一种是时薪比你低的。
对于时薪比我们低的人,我们基本上需要买的是他的单份时间。比如老板的秘书会负责帮忙跑腿安排会议,订机票办签证等等这些,从而节省老板的时间,让他能够集中精力的做决策和处理业务。类似地,我们去餐馆吃饭,我们打出租车,请家政来做卫生,也是花钱买的这样的服务。结果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投入在做成长或者是投入职业产生更多的现金。从而实现对单个人时间的低买高卖。
而对于时薪比我们高的人,事情就变得有点复杂:比如我们作为时薪一百元的人,如何去买一个时薪一万元的人民币时间呢?怎么看也不像是个划算的买卖。这个时代给了我们一个非常聪明的策略,就是买他的资源分片:比如买他写的书,读他写的文章,听他讲的课,看他的直播视频等等。与其他成千上万的消费者一起,共同为他的时间买单。我们通过学习他的思维,分享他的智慧,来最终落实成为个人成长,可以提高我们单位的时薪,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低买高卖。
有了这两种策略,在时间的买卖上,我们就可以游刃有余。时间买卖这个概念在专栏里面提到的次数确实比较多,从一开始的付费就是捡便宜,到后来的如何把同一份时间卖出两次,做一个正常的时间买卖人,进化到做一个精明的时间买的人,其实这里面蕴含的策略是一步一步的成长。在进行普通的模式分析之前,我先粗略地进行一下分类,把这几个商业模式分成以下的几个大类。
第一类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出卖的是自己的一份时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工的角色,比如清洁工,司机,厨师 或者店员。第二类是打工模式的进阶,我们称之为个人商业模式2.0,一份时间出售给老板,留一份时间出售给自己的成长,这一类典型的角色是研究生(包括博士甚至教授),拿到了为数不多的研究经费,一部分用于研究输出论文等学术成果(这部分是赤裸裸的剥削),另一部分用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使自己的系统更加完备(这部分回报巨大,却是学霸和学渣的分水岭)。第三类是一些看上去一本万利的模式,就是通过自己的一份实践工作的输出,可以让后续的很多人受益。比如写作出书录视频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在旧社会的时候同样是社会末流的一些层次,但是到了今天做演员的就比跑腿打杂的,要赚的多得多。第四类是一个精明的时间买卖人,也就是,先去购买其他人的时间,然后把这些买来的其他人时间高价卖出去。比如各类公司的董事,股东,等等。
这四类时间买卖策略虽然是从低级到高级,但其实并不跟财富的绝对值挂钩,也就是说可能有一些人只在第一类的劳动模式里面,但是他的收入非常高,比如月入三万的煎饼大妈。可能有些人,已经进入了第四类,但是由于运作的不好,导致买来的时间卖掉的时候亏了,甚至是卖不掉,那么这样,反而造成了财务上的损失。此外有一些岗位的工种,具有多种以上的模式,通常这样的工种的薪酬会高一些。比如说同样是第一类打工的模式,通常而言,在这个市场上程序员的收入要比清洁工高一些:因为程序员一旦完成一段好的代码,那么后续使用这个代码的人可能是成千上万,所以相当于他的作品服务了很多人,把自己的一份时间出售了N次(第三类属性)。而且,他在一段时间之后不需要进行反复的重复,只投入少量的时间维护就可以,是一劳永逸的。但是一个清洁工作不一样,他所交付的任务是一定范围之内的,受众肯定不像程序员那么广,而且每天都要维护。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可能都同时充满了这四类的模式,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是这思维模式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所占的比例,后面几类的比例最高,就意味着我们距离财富自由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