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七班 黄间玲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类典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名词。他从来不缺历朝历代人民关注的目光。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我也能稍稍沾光窥视到苏东坡的一生。
苏轼的一生是艰难而放逐的。他举家迁京中举后的欢逸生活还没开始多久,接二连三的打击遍奔涌而来。正值壮年的他正准备投身朝廷政治中,遍被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排挤,新旧党之争政治的暗涌浪潮不断卷袭他。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黄州等地做小小的地方官。但所谓的贬谪并没有打击他一分一毫的信心,他不断改变着朝廷小人的认知——披起斗笠除蝗虫,挺身而出治大水,上能知书达礼,下能与百姓农翁为友,谈笑有鸿儒,往来兼白丁。实在政绩斐然。
他人生上有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便是乌台诗案。谈起苏东坡,总无法避免这个话题。闲适淡薄的乐天派万万不能料到,那首首有感而发的诗,竟成为刺向自己的利器。出狱后的他在求情下苟且遣送到黄州,恍惚中仿佛还能看到漫天黄沙中孤独悲戚而又满身伤痕的苏轼眉眼衰老的模样。他已经经历过太多坎坷苦难了,所以他也不免更加豁达淡然,在为官执政间也钟情游山玩水,倒也成为一个踏踏实实心无杂念的文人,《水调歌头》、《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家喻户晓的名作倒也常落笔于他人生的后半段,此时的他更偏似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却更处世不厌世,懂得如何苦中作乐。
人生之道漫长困难,而东坡先生却能以自己恬静清明的内心和乐观阔达的心态不悔于此生。苏轼达观的精神,依稀而明了地能从遥远的亘古的洗礼中延续至今,成为今人或受染或为之奋进的目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