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看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八月洞庭湖,水涨与岸平;
天色映水中,水天成一体。
水汽蒸腾,吞噬了云梦大泽,
汹涌波涛,似要撼动岳阳城。
想要渡湖,却苦于没有船只,
太平盛世,闲居有愧于明君。
坐在湖边观看他人垂竿钓鱼,
只是可惜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首联写八月洞庭水面高涨,水天浑然一体的雄浑壮阔。
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与王维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气蒸”和“波撼”写出了洞庭湖波澜壮阔和生机勃勃。
颈联以欲渡湖而没有船比喻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没有门路,闲居无事有愧于盛世明君。
尾联写“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委婉表示希望得到张丞相的引荐。
这首干谒诗,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划动小舟,停舟靠岸,烟雾笼罩小沙洲;
天色渐晚,几丝新愁,突然涌上客心头。
旷野无边,远处天空,好像比近树还低;
江水清澈,倒映明月,似乎在向我靠近。
不写“野旷”则无法写“天低”;不写“江清”则无法写“月近”,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想来只有身在江中之舟,才能领略此种极富特色的景色吧。
纵有新愁千丝万缕,尚有一轮明月与我亲近,此便足以。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日一觉,不知不觉已到天明,
窗外遍处,都是清脆的鸟啼声。
回想昨夜,风雨声一阵又一阵,
春花娇弱,不知被打落了多少?
此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全诗有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然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写出了诗人喜春又惜春的心情。
作者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
孟诗诗风清淡自然,山水诗歌意境丰富,诗歌表现富有创造性。
他的诗歌美学观独特。
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夕阳依傍着山峦冉冉西沉消失;
黄河咆哮奔腾,最终流向大海。
想要看尽千里风光,
就必须再上一层楼。
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即“更上一层楼”。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凉州词(出塞)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间,
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
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呀!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把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写得悲壮苍凉,但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并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