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都这么普及了,小学生都会用,还有必要学习笔算吗?
这是当初刚刚登上教师岗位的时候我经常会产生的疑问,那么笔算到底有没有必要学习呢?这个问题一直伴随我走到了四年级,随着思考次数的增多,答案也渐渐开始明朗起来。
一、针对除法。
对于除法来说,能够整除的数据到还好说,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算出来。但是当这个算式是有余数的时候,计算器可就没有那么智能了。他不会像笔算那样可以直观的向我们展示出余数是多少,而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出来(也许这个世界上有我不知道的能显示余数的计算程序),通常余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是很大。比如我们去买东西的时候,本来没有在计划内的物品突然出现时,会计算除去买的东西,剩下的钱够不够买想要的,这个剩下的钱有时候充当余数的角色。
二、理解笔算算理有助于提升口算速度。
大多数时候,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到的运算都是通过口算解决的,尽管手机已经变成我们身体的“器官”了,但是拿出手机找到计算器再进行计算这个过程远没有自己口算来的快。可以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又有多少计算是你会用手机去进行的?
而掌握笔算算理是帮助孩子提升口算速度的一种方法。例如12×5这个算式,现在的你可能一眼就看出答案是60,之所以能够一眼看出,是因为口算的过程已经完全内化到你的大脑操作系统中了,你的口算过程有没有可能是这样的呢?先用5×2=10,再用1×5=5,5+1=6,这个过程恰好是笔算的过程。而两位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是我们孩子能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甚至多位数乘多位的基础。这种内化因此又促进我们能够去口算更复杂的计算。
再进一步,倘若不学习笔算,生活中所有的计算都拿着计算器,岂不是很麻烦?还有什么比自己随身带的那个智能计算器(大脑)更方便的呢?
三、笔算有助于理解部分知识的本质。
华应龙老师教学《我会用计算器吗?》这节课时,给出一个题请学生算:22222222×55555555=,科学计算器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但依然是进行了四舍五入的。结果如下图:
计算器的结果是小学生不能理解的,因此后来华老师引领学生进行计算,由2×5=10到22×55=1210,再到222×555=123210,而最终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出现这个结果还是要进行笔算:
这个计算过程学成通过计算器是不可能看到的,计算器只会呈现最终的结果,要理解结果出现的原因还是要回归到笔算上。因此,学习笔算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部分结果出现的原因。
四、培养数感
笔算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数感。什么是数感呢,我记得听一位老师说过,数感就是对数的感觉。例如看见25你能自然的想到100,或者在某种数学关系中,你能根据看到的数去联想到你需要的更多的其他的数。这种对数的感觉在估算中尤其重要,比如241÷6≈?中,身为成人的我们能够马上知道把241看成240,但在小孩眼里过程要复杂的多,首先根据6与241能想到什么?这就是数感,对于四六二十四的感觉;接着再进行估。除法的笔算中,在进行每一步试商的过程中都需要数感。
假如所有的计算都通过计算器进行,最终我们输入的是冷冰冰的数字,返还的依然只是数字,孩子是不会动脑去思考的,更别提与数字产生感情了。感情的触动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由此看来,笔算的学习是很必要的。拨开乌云见明日。
PS: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思考,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