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法源寺,丁香花开满园。丁香花和叶子都很美丽,那是一种素色中的美丽,并非艳丽,读书人很欣赏,每年会在这里举办丁香诗会。
今年4月在这里举办的丁香诗会,据说已经是第16届。法源寺自古以来就有“香刹”之美誉,是京城的赏花赋诗之地。民国时期,诗人徐志摩陪同印度诗圣泰戈尔来法源寺赏丁香,才有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三人合影的佳片流传于世。泰戈尔还执意留宿寺庙,夜赏丁香与赋诗——
法源寺与其他佛教寺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有一个悯忠阁,其实法源寺的原名叫悯忠寺,叫了1000多年,后来来了个清雍正,给改了名字叫法源寺。想来也有道理,这悯忠寺,悯的忠都是唐朝将士,他们是随唐太宗打东北战死的。辽阳一战虽打赢了但也死伤惨重,寒冬将至不得不撤回北京,那时北京叫幽州。你想,这打的不就是满清的先祖吗,所以雍正给改了名。
后来乾隆来了,他爱题词,给题了“法海真源”四个字,至今还挂在这里,算是对“法源”二字的理论解释。
初建悯忠寺那会儿的北京城早就没了踪影,丁点儿的东西都没留下,唯寺庙立在这儿。所谓立在这儿,也就是寺庙还在这块地皮上,而地皮上的建筑早就不是原装了。其间,建了拆、拆了建已经不知多少个回合。原装的砖砖瓦瓦、一樑一匾,也是丁点儿不剩——这就是历史,千年的文明史不过如此。所以呀,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在变化。
这张悯忠寺的复原图,给出了它当初的样子。唐太宗建悯忠寺的意愿,在他生前并未实现,而是几十年后的696年,武则天帮他完成的。
悯忠寺这块地皮,之所以一千好几百年没被权贵另做他用,也是得福于悯忠二字。历史上几次灭佛运动,所有佛家寺庙几近全毁,悯忠寺因其埋葬国家忠骨,才躲过数劫。
只是躲过了人祸,躲不过天灾。原来悯忠阁不是现在这么矮小,是一个“摩天大楼”,有说是“悯忠高阁,去天一握”,说它离天那么近,那叫一个高!只有那么高,才立得下那么多有名的、无名的纪念牌位。高大者,终因其高大而招灾,一个地震过来,夷为平地——还好,高阁倒了,寺庙仍存,还可以重建。
现在的法源寺是一个7进6的院落,比那个复原图的规模大了不少。5元一张的门票,够平民(老年证不好使)。给我的是一张37编号的票,不禁暗喜。
进了山门是天王殿的院子,院子很大,有足够的透视感。
天王殿前松柏林立,一尊青铜香炉遮住了殿堂正面。
院子东边的鈡楼前有几座石碑。后排中间那座规格颇高,碑首二龙戏珠,碑边四周全是龙纹,可是碑面却无一字,呵呵,莫非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钟楼后边也有几座石碑,不过它们与法源寺没啥关系,都是元大都遗址的考古发现,只是放在这儿而已。应该说是个好主意,利于保护呀!
西边是鼓楼,前面啥东西也没有。
第二个院落——大雄宝殿,乾隆的“法海真源”匾额就挂在殿内。香炉前有人伺候,但绝不揽客。殿前有6座石碑,左右各3座。
左1是乾隆的御书;左2是重修悯忠寺的碑记(明崇祯14年,1641年);左3也是重修碑记,(明正统7年,1442年)。
右1(最高者)是清雍正给悯忠寺改名法源寺的御制碑文1734年;右2是1445年明正统皇帝的圣旨;右3是明万历34年的重修记1606年。
第3个院落就是悯忠阁了,整个院落丁香花开满园,花丛之中立着一座石头香炉。
悯忠阁的东西两侧墙上都有镶嵌的碑文与画像
第4院落是毗卢殿。毗卢殿供奉的是毗卢佛,3层铜制佛像顶到了横梁上。底层是千佛莲花宝座,中间是面向东西南北的四方佛,顶层才是毗卢佛。
我只能用文字简书,给不了照片。一是本人对神居住的内室从来都保持最高的敬畏,绝不拍照;二是殿内规定不许照相,当然管理并不严格。殿外的情况则不一样,那是建筑,当然可以拍照。
院子里有一个叫大玉海的东西,像一个大水缸。如果说它是一个大酒缸,意欲海量,你相信吗?元朝初时,忽必烈得到一块5顿重的玉石,雕琢成这样子的海量酒具,得名玉海,以犒劳将士——之后的几百年有一个长长的故事,难于一二句话说清。那个大玉海现在还在,但不是这个,这个是从真武庙移过来的。
第5进院落的主殿是大慈大悲的观音殿,殿前也有一座玉海,小太多了;旁边的香炉很漂亮,显然是个现代品。
最后的6进院,是一座二层楼的建筑,藏经阁。据说这里收藏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佛经典藏,有些是很珍贵的版本,甚至有传世唯一的残本。现在不开放,有一座施工的房屋挡在楼前。
今后法源寺会怎么样,恐怕没人知道,但能够肯定的是,一切都还会变化,历史还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