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给我安利这家店的时候,我根本不屑一顾!
“锅贴?拜托,锅贴是河南人发明的好伐!竟然在河南人面前讲锅贴!开封的邢家锅贴和洛阳的小街锅贴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好伐!”
带着怀疑找度娘咨询了下,竟然好评如潮!不过,必须亲身体验后我才能下结论。
说走就走,目标大栅栏!去揭穿事情的真相!
大栅栏在解放前是北京的娱乐中心,各种戏院什么的密集分布于此,什么鲁迅啦,胡适啦都喜欢光顾这里找乐子,他们一般看完戏就乐呵呵的手拉手拐去门框胡同吃小吃~
每次一到大栅栏我就失去方向感(重庆的小伙伴不许笑!),各种胡同四合院歪七扭八的路,百度导航在这好像也不太靠谱,不过总归是找到了。门框胡同也就两三米宽,不仔细看很容易错过。
门框锅贴店就在胡同口,看起来好破败……写着城南老字号。看到“城南”两个字好心塞,当年这里就是城南了,要知道这可是二环内啊,在老北京人眼里,南城都是穷人住的地方。我现在住在南四环……
店里也就五六张桌子,环境一般,一位大姐操着川普招呼客人,现在北京老字号怎么都是外地人当老板了?
这是价目表,真心不便宜,有点仗着名气漫天要价的嫌疑,我在网上找到了三年前的价目表,大概翻了一倍,大家推荐最多的三鲜馅的2012年时还是35块一斤。每样必须点三两以上,三两是12个,网上安利最多的是三鲜和猪肉大葱馅的,我每样来了三两。
锅贴是现烙的,等了大概十分钟,小米粥据说可以无限续杯~
闻起来香气扑鼻,皮很薄,一口下去会流出里面的汁水。三鲜的里面偶尔能吃到虾仁,不过没有想象的那么惊艳,味道偏咸,反而猪肉大葱的更棒一些。另外,油比较大,最好还是蘸着醋吃,不过我也就吃了不到10个就觉得很腻了,剩下的打包带回家。
结论如下:味道不错,不过我认为跟它的名气不太匹配,南方同学估计会觉得太咸,而且油比较大,不能多吃,下次有机会来尝试下羊肉的,希望能刷高一些分数。
最后:
我大河南才是锅贴界是正宗啊!依然傲视群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angranxishi_zha
PS:关于锅贴起源的两个版本(摘自度娘)
1.
据传,北宋建隆三年春正月庚申初一,因皇太后丧事刚完,宋太祖不受百官朝贺新春,不思茶饭。午后独自在院中散步,忽然一股香气飘来,顿感心旷神怡,便寻着香气走到了御膳房,但见御厨正将没煮完的剩饺子放在铁锅内煎着吃,看到太祖进来大气不敢出。这时太祖几天也没好生进补,此时香味勾起了食欲,就让御厨铲几个尝尝,这一尝不要紧,直觉得焦脆软香,煞是好吃,一连吃了四、五个。后问这叫什么名字,御厨一时答不上来,太祖看了看用铁锅煎的饺子就随口说,那就叫锅贴吧。正月庚午十一太祖到迎春苑宴会射箭,宴请大臣时让御厨做了这道锅贴赏给大家享用,御厨们从口味到外形加以改进,众臣食后倍加赞赏。后来这道锅贴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又经过历代厨师们的不断研究和改进,最终成为今天的锅贴。
2.
相传当年慈禧太后非常喜欢吃饺子,但是一旦凉了就不肯吃了,所以御膳厨房得不停煮出热腾腾的饺子,还得把冷掉的饺子丢掉。有一天太后到后花园赏花闻到宫墙外传来一阵香味,于是好奇地走出宫外,看到有人在煎煮状似饺子,面皮金黄的食物,尝了一口后,觉得皮酥脆馅多汁,相当美味。后来才知道,这是御膳厨房丢弃的饺子,因为凉掉了皮粘在一块,不容易用水煮,所以才用油煎热着吃。
这些传说无从考证,不过我觉得根据平底锅的发明时间和饺子的发明时间差不多可以推算锅贴出现的时间,谁有兴趣可以尝试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