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在互动场景中理解世界的。当你遇到看不懂的事物,更直接的理解方法,可能是就是还原知识产生的具体场景,而我认为这是一种重要的理解方法。比如,三角函数的产生场景,就是欧洲的航海。如果你想更直观的理解三角函数,找一本基于欧洲航海场景,讲解三角函数的文章或书来阅读,速度就会更快。媒体圈热衷的“解读”,“走读”,或者“媒体观察团”,也是一种还原具体场景,让受众更易理解的一种沟通方法。
各种写作、比如写书、公文、新闻通稿等,讲到底,都是社交,目的都是针对特定“圈子”的互动。无社交,不媒体,搜狐张朝阳的洞见,我认为一点不假。我甚至认为,媒体的演进逻辑,就是“社交场景+技术革命”。
甚至,如果你把各种人机互动,都理解成为“社交”。则无社交,不媒体,这句话,甚至可以推演为:无社交,不知识。各种知识,一旦脱离社交场景,都会变得难以理解。很多精神病人,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表达看法。而正常人,却无法在精神病人构建的场景中理解他们的话。这就自然造成了理解的困难。
基于上面的认识,你要打磨自己的想法,你要让别人加深对你的认知,参与各种圈子互动,或者发起圈子互动,这或许是思想“进化”的最好办法。我认为,这也是各种圈子的热度不减的原因。而人类的优势,就在于拥有共同的沟通介质,比如语言,进而实现了“大脑"的联机,不断以集体智慧,超越地球上的各种物种。
从这个意思上讲,各种夸大“个体”在某项工作中作用的说法,更可能是一种“自恋”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