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枯燥无味的书,我尽然完完整整的读完了,这还真是第一次。2017年的开篇阅读,也奠定了这一年的阅读基调,这一年旨在打破阅读舒适区。那些晦涩的,烧脑的,理论的,实用的,通通拿来…
第一次阅读这类专业性强的书本,最初的感觉就是看不下去。每每看完一部分,实在没有往下看的欲望,但硬着头皮看完了,还是有收获的。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庞勒的著作,于1895年首次出版,被誉为大众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一直想读一些有关心理学的著作,对于这本书的选择其实就是因为它的书名,对于内容和写作风格真是一无所知。
说实话一翻开目录就被吓到了,我的天哪,这内容显然没有书名的一点点趣味。也是,这又不是畅销小说,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那么一点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知难而上的勇气。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本书的很多观点和看法,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听说,不一定全部认同,但是却大大的开阔了视野。
在群体心理这一部分作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群体具有最低层次甚至更低层次的智力。对于这一观点的论证,就像作者所说的,群体只能从事最低级的劳动,而涉及到普遍利益的决定,只能由杰出人士组成的决策中心来作出。是这么个道理,但是总感觉哪里怪怪的,不敢完全认同。
作者认为本能、传染和暗示是影响群体的主要因素。尤其在说到传染时,我觉得很有道理,生活中好像也有很多类似的例证。传染,群体情绪的相互传染对群体的特点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感性的、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而理智的、冷静的情绪在群体中却起不到丝毫的作用。
作者提出了群体的特征,总结起来就是冲动、易变、急躁,无法持久,没有负罪意识,易受暗示与轻信。对于没有负罪意识这一点,我影响是比较深刻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法不责众”的心理学依据吧。
在这一部分作者还写道,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它能够接受的观念有两类,一是时髦的观念,二是基本的观念。由于形象思维,所以群体的观察能力是缺失的。由此还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被越多的人证明的事件,往往是错误的最荒谬。
作者认为群体的感情也是极端呢,群体经常会放纵自己的低劣本能,做出道德败坏的事情,但是也会不时树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
在群体的意见与信念这一部分中,作者提出了群众运动的导火索:民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还有就是教育。在这一部分中对于传统和教育这两方面的论述真是深入我心。
对于传统,作者的观点就是在稳定与求变之间取得平衡。倘若没有一个传统存在,文明就不可延续,如果没有新的传统,文明也不可能进步。因此,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保留过去的制度,同时又以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加以改进。看到这里,突然觉得我们的传统好像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着。
对于教育,我不知道我们的教育是否还属于应试教育,应该是的吧。作者写到,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工人不想再当工人,农民不想再当农民,而大多数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职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从事任何的职业。前几年的公务员热,难道也是应试教育惹得祸?好像有点道理!在这里作者还说,掌握一些派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读到这里突然有点幽默的感觉,只是不知道当时作者是怎么样的态度。
在这一部分的结尾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一种文明让群众占了上风时,它便没有机会再延续下去了。如果还有什么事情能够推迟自身的毁灭的话,那就是极不稳定的群众意见,以及他们对一切普遍信仰的麻木不仁。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觉得很有道理,这好像很符合当下的社会潮流,只是对与错却分不清楚。
对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虽然通读了,但是大部分内容感触不深。唯一的亮点就是作者的这样一句话,一种文明的繁荣与进步,如果仅仅依靠以人多势众自夸的低劣成员的选票,是绝对无法让人放心的,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必然要由少数社会精英阶层来掌托。这好像与当下的价值观有点不符,但看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尽管作者写这本书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但是有很多观点,现在看来依然醒目,仔细琢磨也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儿。真是感叹古人的先见之明能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仍然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