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我觉得这句话直说对了一半。
我们应该要做计划,但更应该正确地做计划。在做计划这件事情上,做对了能大大提升工作和学习效率,但是走偏的话就是给自己挖坑啊。
我以前在实习的时候,有位同事(因为姓黄,所以以下也称黄同学)非常热爱学习,工作之余把自己的空闲时间排得满满的。
他把下班后的时间精确到半小时,比如坐地铁回家坐地铁的时间用来看一集罗辑思维或者看一段TED。
回到家的时间,自然也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看一小时书,学一小时网课,练半小时书法。这样下来已经10点多了,再花半小时洗漱,11点准时上床,打开微博,一条条浏览早已更新数十条的大V动态。看毕,12点整,在满足中睡去。
大概坚持了一个月,黄同学跟我说他快崩溃了,每天6点多起来写这一天要完成的计划,满满地排满一天至少要半小时。夜里看似一天下来收获很多,实则浑浑噩噩,并没有得到大的提升。
其实,这都是没有科学地做计划造成的,相信黄同学并不是一个人。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做计划呢?
我采用的方法,我称之为“三件事法则”,即每天只列出要做的三件事。整个框架是这样的:
第一件:能比较容易完成的事,比如看十页书;
依据:人都是有畏难情绪的,大脑就像一只猴子,一开始不能做太难的事,否则猴子调皮起来可能就会罢工,最后什么都不想干了;
第二件:短期不能做完,也不急于完成,但长远来看是很重要的事,比如写年终总结报告;
依据:猴子得到一点奖励后,就会有更高的热情去完成更有挑战性的任务,另外由于第二件事本来就重要,用大脑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来完成,更能保障效果。
第三件:这一天内不得不做的事,比如还信用卡。
依据:每天可能会有一些很必须要做的事,没有及时完成,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每天应该留出相应时间来完成这些事。
小确幸
此外,还可以加一件让自己幸福的小事,比如都完成了上述任务后,奖励自己看一部电影或者吃个汉堡。
依据:只有在完成任务后得到奖励,以后才会有更好的动力坚持下去。
《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多则惑,少则得” ,深以为然。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适应大脑工作原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做计划,既可以不那么累,又能高效完成任务,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