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财产和精神财富。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生、演化、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而且作为中华儿女、华夏子孙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和基因之中,是中华民族历史、人文、信仰、道德、精神和智慧的结晶。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几遭劫难而不覆,多逢困厄而不倾,每每从废墟中崛起,从烈火中重生,这与中华民族历代先民坚定捍卫与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守卫中华文明根脉始终未曾断绝,有着直接的关联。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孕育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茁壮成长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刚健自强、奋发有为的力量源泉。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哲学、理念、气度、神韵、智慧、信仰,增添了中华儿女与华夏子孙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诸如人人相亲、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崇德尚义、正直忠信的道德情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发精神;厚德载物、谦逊有礼的人文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担当;精忠报国、舍身取义的爱国情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澹泊明志、君子慎独的生活态度,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等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对中国人每个人的品格形成、生活习惯、职业发展、人生信仰等都起到着积极而正面的作用。
然而近代以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着来自方方面面,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和打击,许多优良的文化传统被某些“权威人士”斥为封建糟粕,其文化意义和价值遭到蔑视和忽视。
当传统文化、优良传统越来越走向微弱,当中华文明的精神、道德、信仰的力量对我们的内心影响越来越小时,我们的内心便会无所寄托,且无所敬畏。无所寄托我们便无所适从,茫然浮躁;而无所畏惧便容易道德沦丧,胡作非为。目前社会上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主因就在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和扭曲。
“文化”一词在中国很早就已经产生了。《周易・贲卦》上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即指天道自然,人文即指社会人伦。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把握现实生活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人文教化,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成熟。
所以《唐律名例疏议释义》阐释“中华”一词时不无自豪地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滋养。
2014年,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俗,经世致用,这是每一个具有着民族感情、忧患意识的中华儿女的共同感受。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再富有、再繁荣又能保持多久呢?
英国思想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哪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品格的支撑,就可以认为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此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对感官快乐的追求和如此热衷于宗派活动,以至于荣誉、秩序、忠诚、美德和服从都成了过去的东西,那么,在这种堕落的社会风气之中,就只有等到那些诚实的人到处摸索,并让每一个人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这个民族仅存的希望还仅在于使失去的品格得以恢复,使每一个个体的品格得到升华。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够得到拯救。”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我们的魂,我们不能丢了根,忘了本,失了魂。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心存敬意、尊重和感恩,这是每个炎黄子孙对待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心态。一个没有传统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有了传统文化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可悲的民族。一个连自身历史文化传统都不尊重的民族,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更无法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
传承与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寻找中华文明安身立命的历史根源,找到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复兴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美德,对当今,以及后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