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优质课选拔赛,不为名次,只为突破自己。
这个学期,我准备把心理课的纸质教案全部变成电子版,变成表格版的教学设计。这个念头起源于假期的某个时候,看着新发的教案本,怎么也提不起书写教案的兴致。每年千篇一律的的抄写,除了教学后记略有不同之外,只是简单的重复和完成任务。
经常会有老师向我要心理健康课的教案,毕竟我也算这个领域的资深人物,而我除了两三节优质课有详细的教案外,其他都是停留在只有PPT的阶段,所以我面临的就是自己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但别人无法使用的局面。
十年前教心理课时就立志编校本教材,这么多年也没有成形,今年特别有紧迫感,有想编之而后快之感。
借着上公开课,我终于把第一课《走进心理健康》的教学设计弄好了,看着这成型的教学设计,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一种夙愿成真的轻松感。有时候,逼自己一把是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教学设计弄好之后,随堂记录教学反思便更加方便,感觉更加规范。
在七18班的这节课上,相同的是仍然是这教学设计和我这个老师,不同的是,后面多了五个评委老师,加上班主任在课前专门的叮嘱,在课堂秩序上我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之前在其他班因为维持秩序而耽误时间,略显匆忙的模拟心理咨询环节,在这个班一定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
在做感受性测试的时候,有听课老师在给大家拍照,要做的格外的遵守规则,没有睁眼的,也没有发出其他声音的,场营造的非常好,效果一如既往的显而易见。听课老师觉得很好奇,但我已经见怪不怪,希望在学生谈感受的环节,能有新的收获。
学生的感受仍然是那么几方面,有的是顺其自然,有的胳膊有酸的感觉,有的是刻意的抵抗它的升高或降低,有个别人会出现拴气球的手低沉,而放词典的手反而上升......当然,有一个学生眼睛实在是闭不上,一会儿睁开,一会儿闭上,当我请她分享的时候,她说闭上难受,而且看起来她有一点点的不好意思,而我也接纳了她的情绪和感受,这种感受在别的班也曾经出现过,我们要尊重这种感受,同时,为他们丰富了我的感受库而深表谢意!
接下来的模拟心理咨询环节,可以说,既是我设计时的亮点,也是今天上这节课时的亮点。我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有了体验之后再来概括心理咨询的原则和特点,比直接把这些词告诉学生,印象更深刻,更持久。
在前几个班实践过的基础上,我自然是信心满满的。我的心理咨询技术我心里有数,而且我的随机应变能力也非常强,心理课更是一个生成教育智慧的课堂,它的预测和生成之间总有无数的可能,虽然看似变幻莫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大多数的可能性都在我的掌控范围之内。我用我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是可以hold住的。
今天上来的这个男生叫做苏丞熙,名字是下课以后才问他的。这个学生特别主动大方地走到讲台上,完全是久经沙场的样子,没有丝毫的胆怯,眼神也不躲闪,而且特别有亲和力。我在正式咨询之前给学生介绍咨询室的设置,比如凳子要90度摆放,是为了既能时刻关注到对方又不太尴尬,来访者可以坐在面朝门的位置,便于紧急时候逃跑。
我们从敲门开始,他演的非常到位,"请进""欢迎"“请坐"......开始了今天的心理咨询。
他讲了近期困扰他比较久的一个问题,就是有两三周没有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谈话中提到了最亲近的是姥姥,也是把他抚养长大的重要他人。在寻找原因的时候,他又意外发现了爸爸原来很懒,既不让他公交车拥挤,又没有时间开车送他......
我接纳了他这种相思之苦,逐渐的引导他有没有办法解决?他想到了,跟心理老师倾诉是一种解决的办法,让别人听他讲故事的同时就能舒缓他的压力,同学们的笑声也成了他转移注意力的好契机.....所以这次模拟心理咨询活动,是这五六个班里进行时间最长的一个,表达的最充分,分析的最到位,有足够的时间让同学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最后我重点讲解了“助人自助"和"保密例外"。
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心理咨询将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遇到心理问题的专业支持,从而在人生低谷不至于颓废和无所适从,这个事情也是给全体学生灌输了一个理念“必要的心理求助是强者的行为"。
这节课像算是比较成功的,重点明显,难点突出,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念和心理课的特点,难点就是让学生进入角色,参与和体验,并且会表达感受。第一节才刚刚开始,关于感受如何表达,我还会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把这些词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先学会选择,然后逐渐的会使用。
我又听了一节同样申报优质课的美术课,提了一些建议,整体的感觉是老师的教学理念还是比较陈旧的。教师的说占了很大的部分,必要的示范被幻灯片的展示所代替,个人觉得,必要的示范是要有的,老师却觉得没必要示范,可能是眼高手低的原因,学生中也有很多同学对这种事不屑一顾!因为他们在各种美术班学习多年,他们的心目中是有主科,副科的区别的!
听课结束后,两个评委老师对我大加赞赏,我的心得到了安慰。
做完公开课以后,“无事一身轻",我开始在没有课的时间听其他人讲的课,虽然科目不同,但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是不变的!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获得认知这一点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