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向来主张“寡欲”、“节欲”、“窒欲”,尤其是宋明理学家,喊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正确的理解“欲”,是理解儒家很重要的一个线索。
原始儒家并不反对求利。
孔子说:“使吾富且贵,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果能让我发财,做个市场管理员也干啊。
孔子的弟子子贡很富裕,颜回很穷,孔子很遗憾,他说,子贡做生意,“亿则屡中”,猜测什么物价涨它就涨,结果做生意发了大财;而“回则屡空”,颜回却很穷,孔子对颜回不能够发家致富极有惋惜的意思。《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经对颜回说:“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希望你能够发达,我愿意做你的管家。
关于色,孔子也没有反对的意思。
孔子在卫国,有一次受邀与卫灵公参观市容,卫灵公与有名的美女南子同坐一车,却把国际著名的学者孔子安排在另外一辆车,让他跟在自己的车屁股后面。孔子不由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向来被从消极方面理解的多,我从来没有看见过有谁喜爱德行与喜爱美女一样,说明孔子对卫灵公非常恼火。
但我觉得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理解,孔子把好德与好色相提并论,说明他并不讨厌美色,他只是觉得遗憾,怎么没见过喜爱美德像喜爱美色一样的人呢?如果孔子讨厌美色,那么美德与美色并列,那美德不也被讨厌了吗?
对于美色的问题,孟子说的更到位。有一次,孟子与齐宣王对话,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说,当年周朝的古公儃父也好色,他一大早就骑着骏马沿着渭河去找姜族部落的美女。但是,他治理下的国家,“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大王如果好色的话,也考虑老百姓也喜欢美色,让老百姓女能嫁,男能娶,你就可以称王了呀!
什么意思?男女能婚嫁就能称王天下?治理天下这么简单?“内无怨女”,说明没有战争,如果战争打起来,男人上战场,当然就内有怨女了。“外无旷夫”,说明经济发展得好,男人们都有钱娶得起老婆,养得起老婆。对外没有战争,对内经济发展得好,当然可以称王。
儒家不反对欲,对儒家而言,欲有两个层次的理解。
第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般解释为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利益,把道义与利益放在对立的位置,非也。义者,宜也,古时义与宜通用。君子喻于义者,谓君子喻于宜也,也就是说,我该拿的拿,不该拿的不拿。这就是宜,也就是义。
孔子一方面说,“使吾富且贵,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另一方面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我该拿的,拿多少都不过分,不该拿的,虽一毫而莫取。
第二,所谓节欲、寡欲,不是说压抑自己的欲求,而是说你有欲,你不能只管自己欲望的满足,你还得考虑他人。比如说,大家吃饭,上了一盘澳洲三文鱼,我喜欢吃,于是一家伙全赶进自己的碗里,让大伙看着我吃,合适吗?你可以多吃两块,但你不能整盘端去。资源是有限的,你过分的占有,别人不能活,别人为什么跟你讲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呢。当代社会仇官、仇富的现象,不是很说明这个问题了吗?
宋明理学家高喊“存天理,灭人欲”,本意是存养善良的天性,泯灭贪婪的人欲。但是在理想落实到现实的过程中,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搞成束缚人正常欲求的工具,好像无限忠诚于当道者,即是“存天理”,牺牲自己的一切以奉当道者,即是“灭人欲”,大谬也。
特别喜欢孔子的一句话,“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贫穷有道为乐,富裕以礼为荣,自我身心的协调与平衡,才是儒家讲的快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