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迷影君足足等了五年。
这部电影在2013年就已经完成了制作,却因为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一直没有能够上映。
至于被禁的原因更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题材敏感,也人有说是因为片名太过露骨。
因为这种争议,影片最终被雪藏了五年,可一点也不妨碍这部电影的口碑,在豆瓣上评分高达8.4分。
时隔五年,迷影君再看这部电影,还是要说一句——
这部电影依然是近十年最好的国产青春片,没有之一。
狗十三
Einstein & Einstein
在过去,国产青春片常常被诟病为“烂片”的代名词。
但《狗十三》则不然,这部电影没有撕逼脱胎的狗血套路,也没有刻意浮夸的矫情意淫。
编剧和导演只是尽力让国产青春影片回归“真实”本源,卸去那些矫饰精分出来妆容,然后素颜直面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成长回忆。
因为剧情太过真实,太过戳心,《狗十三》真正拍出了——
无数人共同经历过的中国式“残酷青春”。
如片名所剧透的那样,电影所讲述的是一个很普通的13岁女孩李玩(张雪迎 饰)和她养的狗的故事。
狗是一只名叫“爱因斯坦”小狗,13只是一个小姑娘刚刚进入青春期时的年纪。
而连在一起的「狗13」,是导演给这个社会是悼词。
李玩是一名刚上初中的青春期少女,她成长于离异家庭,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
父亲(果静霖 饰)离婚后重组家庭,所以李玩又多了一个有些生分的继母和一个年幼的弟弟,于是这个新生的弟弟瞬间成为全家人的焦点。
就连一向疼爱李玩的爷爷也说:
李玩的名字是随便起的,但男娃的名字要慎重。
可想而知,李玩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的地位。她跟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没有共同语言,父亲忙于工作对她疏于关心。
李玩的父亲和很多传统中国家庭中的父亲一样,一旦遇到问题,父亲的处理办法永远简单粗暴——
先给钱安抚,不行就动手,打完之后再哄。
用他的话说:
孩子嘛,哄哄就好了。
李玩从小对物理感兴趣,想报学校的物理小组。可父亲在老师的建议下,强硬地修改了志愿,逼迫女儿去报没兴趣的英语小组。
但是为了安抚女儿,缓和父女关系,父亲买了一条狗送女儿。
起初,李玩对父亲的主动示好并不待见,对小狗也是爱答不理,因为小狗只是被当做一种父爱缺失的替代品。
父亲其实压根就不关心李玩真正需要什么——
这只小狗,只是被随手“丢”给了李玩。
时间久了,李玩从一开始的排斥,到逐渐接受与小狗形影不离。李玩给狗取名:爱因斯坦。
小狗和李玩一样,都是被人随意抛弃的生命,无依无靠、弱小,所以爱因斯坦对她而言,就像是另外一个自己,这两个被“抛弃”了的小生命,互相依偎着。
可没想到的是,有天李玩放学回家之后,却得知狗丢了。
没有人理解这只小狗在少女李玩心里的地位,她像发疯了一样地深夜出门挨家挨户寻找爱因斯坦。
然而李玩的执拗却被家里人当做是任性、不懂事,最终害得爷爷摔伤了腿,奶奶因为找孙女也差点迷路,而李玩也因为丢了狗,选择去和朋友借酒浇愁。
当父亲见到带着满身酒味回家的女儿的时候,情绪彻底爆发,当着爷爷奶奶的面毒打了李玩一顿。
可打完之后,父亲又会安抚女儿,希望李玩原谅自己:
爸爸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你啥时候才能长大啊?
父母只是在责怪女儿不懂事,却没有人真正理解女儿的内心——
她想要找回的不只是一只小狗那么简单,而是丢失的陪伴和被尊重,是家里人的理解。
可悲剧的是——
在成人世界里,仿佛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被简单粗暴的解决处理,哪怕是指鹿为马,哪怕是靠一个又一个的谎言。
狗丢了之后,父亲也不过是给女儿再买了一只狗,作为爱因斯坦的替代品。
因为在大人的眼里,没什么东西不能替代,却唯独没有人真正考虑过李玩的感受。
在李玩的青春里,一次次的受伤、打骂并被粗暴地安抚过后,少女李玩学会了父母口中的“懂事”。
不再固执地强调家里的狗不是真的爱因斯坦,也不再抗拒那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见到父亲单位的油腻中年男同事的时候学会了坦然面对。
甚至继母要求父亲送狗去狗肉店的时候,李玩也不敢反抗,她只是无助的哭着哀求父亲:
送哪都可以,求求你不要送它去狗肉馆。
那个曾经叛逆懵懂的少女,终于在成人世界的现实压榨和裹挟当中,磨平了自己的棱角,完成了一场残酷而又悲剧性的成人礼。
《狗十三》的导演是曹保平,这位迷影君曾经多次推荐过的导演几乎鲜有失手,曾经拍摄过不少现实题材力作。
从处女作《光荣的愤怒》开始,到之后帮助周迅拿下八个影后桂冠的《李米的猜想》,再到突破国产犯罪片尺度的《烈日灼心》和用荒诞风格隐喻现实的《追凶者也》。
曹保平的每一部作品都试图在影片的题材和类型上做进一步探索,所关照的无一例外都是人性和社会现实问题。
《狗十三》虽然只是一部看似格局很小的国产青春片,但导演曹保平却通过借一个13岁少女的青春期故事,反映出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重重问题、中国传统亲子关系当中的不平等性以及中国语境下青春期少年所受的“爱暴力”。
相比那些自喻美好实则虚伪的意淫式青春片,《狗十三》当中所呈现的种种问题,才是每个人青春的必经之路。
影片的女主角李玩在家庭中的遭遇,实在太过具有普适性。电影没有刻意的追求戏剧化的人物冲突,仅仅只是拍出青春里的日常状态就足够具有戏剧张力。
李玩的性格并不是特别叛逆,她的经历也不惊心动魄,她只是身处在一个复杂的家庭关系当中,加上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她既敏感不安,又迷茫困惑。
对父母亲情的缺失,对异性的朦胧好感,对青春期生理的懵懂好奇,电影细腻而真实的刻画了一个青春期少女复杂的情感。
最惨烈的地方在于李玩所有的困惑和迷茫都没能找到答案,就被突如其来的成人世界给打断了,她只能被动地接受着以父亲为代表为代表的成人社会所施加的一切。
正如导演曹保平所说得那样:
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长大,一切就好像自然的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大人们总是用最简单的对错来评价孩子,却从来不在乎用什么手段,暴力、谎言和专制俨然是很多中国式家庭关系种的通病。
无论是狗,还是十三岁的少女,都在被驯化变得温顺。
中国人说,她成熟了,长大了,懂事了,但这背后却透露着失去自我的精神枷锁。
电影的最后一幕尤其让迷影君印象深刻,李玩因为物理竞赛得了奖,父亲于是大摆宴席,请家人和生意伙伴一起吃饭庆祝。
宴会上父亲大肆吹嘘着女儿物理有天分,仿佛忘记了自己当初是如何强迫女儿修改小组志愿时候的狰狞面目。
更为讽刺的是,庆功宴上的中年人们还特意为李玩点了一盘“红烧狗肉”。
李玩只是犹豫了一下,然后平静得咽下了狗肉,跟叔叔们表示谢意,但眼神里却几乎写满了绝望。
而这种看似“懂事”的背后,其实是每一个中国孩子所不得不面对的成长的代价。
这代价究竟是什么呢?
迷影君觉得:
代价是对庸常社会的妥协,是对油腻中年大叔的谄媚,是对这个狗B一样的世界的被动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