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宝宝后,恨不得把全世界、自己的命、所能给的一切美好都给她。但我们能给予宝宝们什么呢?
好的物质?好的物质没有标准,我们无法让他成为富二代,更没办法给他一吃不空的金山。
好的生活环境?食品安全一直处在风头浪尖上,各种污染也层出不穷,生活在这个国度,我们能给与的也就只能是这样的环境。
好的教育?早教是否科学,还有待考证。再好的学校,也代替不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无法完善孩子的人格,塑造好孩子的品行,给予孩子来自父母的关怀和爱。
我们能给孩子的是一个更好的家庭环境,更好的父母。
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影响有多大呢?
有问题的原生家庭,糟糕的父亲或者是母亲,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失去爱人的能力,自卑,受伤却责怪自己,在某些方面却偏执,具有破坏性。
高晓松在《奇葩大会》里,首次谈到原生家庭问题,特别是和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让他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出现了许多问题。
年过四十之后,经历一些事,悟彻了一些道理,走出了心里的束缚后,发现在那二十几年,非常执拗,喜欢较劲是因为和父亲那段糟糕的关系。
武志红说:家,是爱与温暖的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
怎样的家庭才是完美无缺的家庭呢,不管我们怎么努力,也无法给到孩子一个完美无缺的原始家庭。但竭尽所能给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健康的父母。
我们不知道要成为怎样完美无瑕的父母,却要懂得如何避免成为有毒的父母。
苏珊·福沃德联合克雷格·巴克共同创作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通过分析苏珊·福沃德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而分析总结出各种有毒的父母类型,这些有毒的行为给予子女成年后带去了毁灭性的影响。
苏珊·福沃德,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从事心理治疗已经超过45年,曾使用各种方法,治疗过几千人。
克雷格·巴克,影视编剧兼制片人,曾为美国多家杂志和报刊撰写专栏,探讨人类行为问题。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里说: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
有爱的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有毒的父母种下的是恐惧、责任和负债感。
苏珊·福沃德通过对大量的实际案例案例进行分析后,总结出有毒的父母分为: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不称职的父母。
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里质问到:生了孩子就自然是母亲了吗?大概只有只有孩子的母亲才会这么想吧。
不称职的父母,不算是父母吧。
有一些父母,生了孩子,和孩子生活在一屋檐下,却是消失的父母,却并未尽到当父母的职责。甚至,会反过来,需要孩子们来照顾自己的情绪。
2016年,董洁带着儿子顶顶参加《妈妈是超人》,就让人感觉到母子相处的状态里,在情感上董洁是女儿,需要顶顶的呵护、关注。
她会常常哭,需要儿子来安慰;一起吃饭时,儿子没有关注她,她生气需要儿子来安慰;一起拉论坛,儿子说累,她大发脾气说儿子不心疼自己。
两人的相处,陷入到了角色颠倒中。
孩子被迫成为自己的父母,甚至是父母的父母,无力感如影相随。孩子缺少应有的关爱和照料,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继而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而受伤的孩子会将带着这种伤害步入成年,就好像囚犯拖着镣铐一般。
操控型父母。
孩子一旦离开母体,就是单独的个体,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将会离开父母,去发现自己的世界,开启自己的生活。
而有些父母,始终将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物品,操控着孩子们的生活乃至人生。
不管朱雨辰走到哪,朱雨辰的妈妈都会带着电磁炉跟到哪,每天四点给起床给他煲汤,给他打扫卫生,给他做饭削水果。朱雨辰交什么样的女朋友要管,是什么样的水果、有没有吃水果要管,吃什么口味的饭菜要管,自己辛辛苦苦做的菜朱雨辰不吃,就逼着他吃。
看起来,是一个“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伟大妈妈,而实际上却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妈妈。
操控型父母,无法忍受孩子不在她掌控中,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所以会竭尽全力去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并希望这种无力感伴随终生。
而被操控的子女却失去一定的独立性,自我形象也受损。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里说到:操控型父母的子女成年后,对自我身份分认知会有些模糊。他们很难把自己视为脱离父母存在的独立个体,也不懂区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他们有深深的无力感。
“在子女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时,所有父母都应该停止对他们的控制。”
酗酒型父母。
电影《少年时代》里,梅森的第一个继父,外表看起来是个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有风度、有风趣还有爱,还特别柔情。
而实际上呢,这个教授是个酒鬼,脾气暴躁,经常偷偷地酗酒,粗暴的对待孩子,任意践踏孩子们的尊严,对妻子家暴。但不许孩子们在外说一个字。
孩子们在家不敢大声喘气,在外还假装自己是正常人家的孩子。
梅森的母亲比较勇敢,带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了酒鬼教授,而教授自己的两个孩子却只能是继续在水火中挣扎。
梅森姐弟跟着母亲一起逃离时,问母亲那另外两个孩子怎么办,不救他们出啦吗?母亲说,无能为力,但已经联系了他们的母亲。
孩子们被酗酒的父亲伤害到如惊弓之鸟,变得小心翼翼,隐藏自己的想法,伪装出另外一幅面孔。
“酗酒家庭的家庭环境以及家长的性格既不可测、也不稳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无不深受其害。”
根据苏珊·福沃德分析实际案例发现,大部分的酗酒者的成年子女对亲密关系都心怀畏惧。并且,酗酒父母的子女中至少有四分之一也会成为酗酒者。
身体虐待型父母。
在孩子调皮捣蛋,四处捅马蜂窝时,我们会有要打孩子屁股的冲动,在我们自身疲惫、焦躁不安时,而孩子们还在继续尖叫折腾,我们也有要打孩子两巴掌的冲动。
但,我们都成功地克制住了打孩子的冲动。而有些人,却无法克制,他们通过打孩子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身体被虐待的孩子,生活如履薄冰,他们没有安全的容身之所,无法摆脱施暴者,还需要继续依赖施暴者。这都会使得他们一直生活在强烈的恐惧中,没有安全感,害怕被伤害,无法信任他人。
有些父母,不是通过暴打孩子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但一旦孩子犯错就喜欢用体罚。
研究表明,惩罚孩子某种具体的不良行为,威慑作用只是暂时的,但它所引起的孩子的愤怒情绪、复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视却异常常烈。
如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里所说的:身体虐待所造成的心理、情感和身体伤害远远超出了其短暂的约束效果。
言语虐待型父母
有时候,偶尔间对孩子说出一些具有贬损,放肆的话不一定是言语虐待。但经常对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和个人价值方面进行言语攻击的话,那就是言语虐待了。
经常说孩子笨、是差等生、丑、后悔生了他,这些攻击性的言语对孩子还正处于形成阶段的自我意识、自信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为在孩子的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榜样、标准,是宇宙中心,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会觉得如果父母认定自己是坏孩子,那么自己就一定是;如果父母说自己很蠢,那自己一定真的很蠢;如果父母说自己长大丑,那么自己就一定真的很丑。
长期被言语攻击的孩子,在成年后,要么为了赢得父母的肯定、外界的肯定不断地苛求自己,而形成讨好型人格;或者是极力反抗,叛逆,甚至会对成功产生恐惧感。
性虐待型父母
在所有的虐待里,性虐待大概是最难以启齿,最残酷的经历。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里列举了许多真实案例,讲述受害者在成年后,依旧无法接纳自己。
“乱伦受害者因为自己的下流、邪恶和深重罪孽而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隔离感。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他们都倍感孤独。他们觉得没人会相信他们可怕的秘密,这秘密给他们的一生蒙上阴影,也阻碍了他们结交朋友。”
一般来说,父母都希望给与孩子无尽的爱、好的生活环境,但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自己本身就出生在一个有毒的原生家庭,身上已经具有了一些烙印,不知不觉间复制了自己的父母对待孩子们的方式,也不知道如何去爱。
有毒式的家庭是会遗传复制。
如果说,想要从有毒的家庭模式里走出来,拯救自己,给予孩子更好的家庭,终止原有的家庭模式,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第二部分也给了解决办法——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1、谁的责任谁负责,不再自我惩罚。卸下童年时期因为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将这些责任归还给那些应该要承担的人。父母应该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我们也要为自己成年后的生活负责。
2、允许自己愤怒,不压抑自己的感受。表达出对有毒父母的愤怒,将对他们的不满发泄出来,排空自己的情绪毒素。再将愤怒转为成自我定义的动力,它能帮我们正视真正的自己,发现在亲自关系中愿意接受什么,无法接受什么,重新定义自己的边界和极限。
3、自我界定。我们经常是不好意思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因为我们误把自我界定当成了自私。我们在做决定时,要以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为出发点。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对自己的需求区分开来。
4、直面伤害了自己的父母。将父母从神坛上拉下来,克服恐惧,与他们对峙,和他们谈他们对自己的伤害,以及这些伤害至今都令你很痛苦,为今后的亲子关系定位。
5、积极治疗。如果说,自己中毒已深,无法通过一己之力来自救,那么就选择心理医师,积极治疗。借助心理师来帮助自己走出迷雾。
如同武志红所说,《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并没有在讲很深的道理,它简单直接,却可以让我们很清晰地去认识自己的家庭。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既可以是一本教我们如何从有毒父母的身边解救出来的宝典,也可是作为新生代父母的育儿书籍。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唯有清楚了雷区,才能将雷排除,至少能避开雷区。
我们都是没有经过职业考试,就当上了父母,但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当父母。亲子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上下而求索。尽所能,给孩子爱、健康的父母、一个好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