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北海中学 严华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让教师头痛的问题。目前,语文新教材对作文教学没有序列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作文教学将呈现出自主发展的空间,能极大地激发作文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作文教学不能无中生有,也没有终南捷径,我们依然应将目光投向语文新编教材。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正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一、仿一仿,以课文为例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摹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充分说明,对刚入初中校门的学生来说,仿写教材中优秀之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方式。
1.仿其韵
崔颢在他的名篇《黄鹤楼》中不顾律诗之大忌,也不管平仄对偶之不谐,诗中一气用了三次“黄鹤”二字。这种专注气势,不拘格律,却表现出一种清奇飘逸的气韵,使“诗仙”李白见黄鹤楼美景也只能感叹:“眼前有景说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那首倍受后人推崇的《登金陵凤凰台》,确有模仿崔诗这一格调的痕迹。可见,仿写是一种隐性启迪,是一种触类旁通的领悟。
例如,《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充满童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段进行仿写,能调动学生对美好自然景物的体验和感悟。他们会用自己的文字营造一个优美的自然氛围,抒写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有的学生在文中写道:“那石缝间的小草,是我最尊敬的朋友。顽强的小草,你无日无夜屹立于这黑暗狭小的石缝间,为了看看外边精彩的世界而努力生长。你是否想过放弃?多少个寒冬与酷暑你都默默地坚持与承受,无数个昼夜过去,你是否在某个晚上独自垂泪?花开花落,人去人散,你依旧站在那里,用一种不起眼的形态,无声地向人们展现你的尊贵与坚强。你让我看到了一个顽强不屈的灵魂。”有的学生想去拜访的是林清玄笔下的那株百合:“从前,在这片没有花的断崖边,你不顾他人嘲笑,努力汲取养分,最终开出了洁白的花朵。在阳光的照射下,你发出耀眼的光,微风拂过你的脸颊,你轻轻地摇曳,掠过一阵芬芳。你没有栀子花浓郁的香气,你没有榆叶梅火红的色彩,你没有芍药的‘花相’之名,你没有玉兰的神气……你所拥有的只是朴素、自然、落落大方。你的不张扬,让我明白了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由此可见,仿写是连接学生生活与写作的拐杖和桥梁。
2.模其形
语文教材集合了古今中外大量优秀篇章,这些文章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还是从章法技巧上都堪称典范。鲁迅曾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因此,模仿这些范文,有时比教师讲十遍“应该怎么写”更有效。
例如,冰心的《笑》用清丽的语言勾画了安琪儿的笑、小男孩的笑、老妇人的笑,文章以三幅笑的清美画面表达了爱的主题。又如,《布鲁塞尔大广场》作者以天鹅咖啡馆、布鲁塞尔市政厅、“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塑像、大广场鲜花地毯节为写作重点,让我们感受布鲁塞尔的魅力。这些课文的主体部分都采用了并列式块状结构,将几个场景有机结合在一起。我把这种结构模式称为“1(开头)+3(块状主体部分)+1(结尾)”式结构。这种“1+3+1”的结构模式行文思路清晰,易于学生模仿。 另有一种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在教材中也很常见,我把它称为“1+1+1”式结构,即开头、直线式主体部分和结尾,如《诺曼底号遇难记》《羚羊木雕》《在那颗星子下》《一千张糖纸》等课文皆属此类结构。这两种结构模式是学生模仿的极好范例。
二、改一改,锤炼语言
要想写好作文,遣词造句非常重要。通过仿写和平时的作文训练,学生已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接着教师应让学生对已有的写作素材进行语言上的修改和锤炼。可分两块内容:一语言的规范,即修改病句、标点等,使之更准确;二语言的锤炼,即修饰、美化,使之更生动。学生可以改自己的,也可以改别人的,遇到具有典型错误的句子则可以全班一起修改。
教学中,教师可选出学生作文中的部分句子,让学生把自己的语言与课文中的语言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和比较,学生就能亲身感受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语言风格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试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我的祖父住在管弄小区。(选自学生习作)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选自萧红的《祖父和我》)
我们一家人去外面散步。(选自学生习作)
我和爸爸妈妈去街上散步。(选自学生习作)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选自莫怀戚的《散步》)
公园里的小草都长出来了。(选自学生习作)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选自朱自清的《春》)
我从口袋里拿出钱,买了一支笔。(选自学生习作)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选自鲁迅的《孔乙己》)
三、编一编,汇成个性文集
一学期结束,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作文素材,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将所有的素材汇集在一起,形成一本个人作品专辑。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模仿教材对自己的作品专辑进行编辑分类,设计版面,制作目录,撰写前言等。这样,一本本富有个性的文集就诞生了。
教材是“源泉”,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就会有许多教学契机;教材是“活水”,只要学生善于借鉴,就能在借鉴中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