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位同学,立志一年要读百本书。令人惊讶的是,借的一本100多页的书,她起码要花两个礼拜才能看完。
我们很好奇她看书为什么要这么久的时间,她很不好意思地回答:从第一页开始看,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知识点,一直看到最后一页。
最后她补充道:如果不把书全部看一遍,心理会很不踏实的,总担心错过什么千年不遇的真理。
这就是很多人的阅读误区:不懂得阅读时应该有取舍。
这样的误区很容易让人被书的页数所限制,造成自身目的模糊不清、茫然读书的情况,也导致了阅读时间过长。
或者说无意识地就把“全部读完”当成了读书的目的,在信息过剩的IT时代,对于事物繁忙的上班族来说,这是一种完全矛盾的想法。
很多人羡慕别人一年能读200多本书,以为自己只要有足够多的时间,也能像大神一样。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别人能读200多本书,真的是因为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吗?
战隼老师、彭小六、kyle、剽悍一只猫,他们从天南飞到地北,还要忙着培训跟写作,却是一年百本书的践行者。
他们时间比我们多吗?
不见得。
很多人会回答因为大神很会管理时间,才能完成如此成就。
但这并不是全部。
他们只是比我们更会针对性阅读所需要的内容。
你有没有考虑过你一直以来的阅读方法出了问题?
1897年一个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帕列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二八法则。其核心内容是用20%的时间获得80%的理解。
有种计算价值的方法被称为VE,即技能除去成本得到的价值。
比如说,要得到100%的技能,就得付出100%的时间。
100 ÷ 100=1,即效率为1。
那么如果花20%会时间,掌握80%的内容那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80 ÷ 20=4。
竟然比用所有时间高出4倍效率!
既然只要花20%的精力,就能获得80%的收益,我们又何必追求完美,花80%的精力来获取那剩下的20%?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是希望用有限的时间来获取无限的知识。
那么如何才能进行高效的读书呢?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信息?
没有时间又需要读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必须加快阅读速度,也就是使用速读法。
看似缩短了阅读时间,却很容易让人陷于“今天一分钟之内读了多少字”、“十分钟内读了多少页”。
单纯地速读是无法将知识盘活的!
我们要改进我们的阅读方法,可能需要一点时间。
有人会想,有时间折腾这些事,还不如多去看本书。这是我们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以前有个伐木工人在伐木,路人注意到他的斧头刃已经钝了,甚至有了缺口。于是提醒他去磨磨斧头。
伐木工人一刻也不停歇地继续工作:哪有磨斧的空儿,我这一心都顾着伐木呢。
现在的我们就如同这个伐木工人一样,急急忙忙往前冲,却忘记先磨好自己的工具。
日本作家齐藤英治在《王者速读法》里就介绍了一种如何高效阅读的方法,既能花费最少的时间,又能获取必要的知识点。
个人很喜欢这本书的一个观点,就是说你看一本书要有选择性地看,没必要一字不漏地看下去,也不要担心因为跳读会遗漏哪些核心知识点。
对于那些心里犯嘀咕,老担心万一没读的部分写了什么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那可怎么办,作者地回答是:
所有书页中都蕴藏着信息,但是现在你能够获取的信息在于从高处眺望到的能够理解到的地方。
费解之处就算读了也难以转化成自己的信息,只会感叹“怎么写得这么难啊”
就像在大海中觅食的鸟儿,作为鸟你能吃的鱼必须出现在海面附近,只有从高空眺望,才能捕获到鱼。
即使深海处有鱼,也不是我们能驾驭住的鱼。即使我们徘徊在海平面附近,若是吃不下的大鱼也是没有必要。
他指出,阅读的时候,要先确定阅读时间,一旦决定要读,就要确定怎样读,读到什么时候,通过读要获得什么。
他研究出一套“王者速度法”,你只需要花费30分钟就能获得一本书80%的精华内容。
第一阶段,用五分钟进行快速预览。
预览这步必不可少。先用5分钟的时间把要读的书从头到尾过一遍。
你可能会想干嘛不直接看书还要预览。
这5分钟要搞清楚读这本书的目的,要明确以下事项,我想要从这本书中获得怎样的信息,哪些地方就可以了,什么地方该用心读。
可以通过封面、内封目录、标题、图表来确认我们的阅读方向。
第二阶段,用翻开书本的前两秒检查所有书页。
这是引入了浏览图片技术的方法,舍弃你的这种想法“只是翻翻看根本不可能看懂”。
当哗啦啦翻书时,下意识到达大脑的印象和词汇更为重要,可以获取更多容易被忽视的信息。
第三阶段,用跳读法阅读最重要的两成内容,获得八成信息。
最重要的是要勇于舍弃八成。
漫不经心地使用跳读很容易变成偏读、飞读、挑读。
使用跳读时,也不必担心错过什么重要的知识点。考虑一下“什么对现在的自己是最重要的”,才能找到焦点所在。
你能看到的内容均是你现在能理解接受的,那些没有被你注意到的,读了之后,也很难转化成你自己的信息。
你可以试试看30分钟可以了解到什么程度,这个关系到你目前的读书实力。
我们归根到底是要花最少的时间,把读书的功效发挥到最大限度,获取必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