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原生家庭”是社会共鸣度非常高的一个话题。
知乎上一位网友说道:
这辈子很害怕的三件事:
一怕嫁给父亲那样的人;二怕活的像母亲一样 ;三怕孩子像自己小时侯。
看到这位网友的“三怕”,让我想到前不久让人唏嘘的一则新闻:
济南女大学生因为不堪父亲“变态式”的控制欲而喝药自杀。
父亲经常家庭暴力,不仅仅是动手,而且言语暴力,尖酸刻薄骂自己的亲生子女:“婊子贱人妓女”、“你怎么不死在考场上”等恶毒的字眼;父母经常吵架打架,母亲曾被其父亲用剪刀捅、鼻子被打骨折等。
这样的原生家庭,的确是每个人都想避之不及的,然而,原生家庭,由不得我们选择。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那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呢?
今天阅读留佩瑄的《快乐养育法》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每一个不幸的童年背后,都隐藏着一颗不定时炸弹——“恶性压力”。
我们常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是一个人成长的催化剂。但是,不是所有的压力都可以促进成长。
书中讲到,压力分为三种类型:良性压力、可容纳压力和恶性压力。
良性压力,指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碰到的压力,比如,第一次离开父母去上学、第一次在陌生的环境、第一次独自乘车、交朋友、上台表演,和同学意见不合吵架等。
我还记得上幼儿园时,第一次过儿童节,因为要上台表演节目,每天除了在学校练习舞蹈之外,我回到家也会主动练习较难的动作,以免落后于其他同学。
就像类似的良性压力,身体会在有压力的这段时间释放适量的压力荷尔蒙,促进成长,并在结束后快速回到放松状态。
良性压力,不伤害身体,却是成长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学习经历。
可容纳压力,指的是孩子在生命中遇到的高度压力,比如亲人生病、天灾或者受伤等,但是孩子遭受这些压力的时间较短,加之有良好的环境支持,受到的伤害可以得到缓冲。
比如,从小在外婆家长大的朋友小梁,当初还在上大学的她得知外婆生病的消息,泪如雨下,当她赶到外婆家时,也没见到外婆最后一面。那段时间,她心情非常低落,好在有她父母的关心和朋友的陪伴,她很快走出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可容纳压力,也是人生经历中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此类经历固然令人痛苦,但是,用好它,却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复原力。
恶性压力,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触发爆炸,比如一些创伤性的伤害:肢体暴力、性侵,和心理上的创伤:被疏忽等。
像童年时经常目睹家庭暴力或者长期被父母冷落、羞辱、嘲笑、贬低等,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需要随时带着恐惧感进行探测:“爸爸喝醉酒会不会又要打妈妈?” “我怎么做就可以让爸爸不打我?” “我这么做妈妈应该就不会嘲笑我了吧?”
当人感到恐惧和不安的时候,体内会快速分泌肾上腺素(一种压力激素),身体就会表现为心跳加速、血压上升、肌肉紧绷,同时,头脑变的清醒,专注力提高。身体进入“临战状态”。
在正常环境中,肾上腺素水平会在事后回落,身体都恢复到放松状态。
但是,长期生活在恶性压力下的孩子,身体一直都处于高压状态。大脑中负责侦测威胁的杏仁核功能区就会失调,将“不是威胁”的讯号也视作危险,从而做出剧烈反应。
比如,别人只是随便看TA一眼,孩子就认为对方想要攻击他,于是就先下手为强。
《为什么精英这样用脑不会累》的作者桦泽紫苑,是一位日本神经科名医。在书中,他讲到:
如果肾上腺素分泌过度,人就会因为丧失理智而失控,做出自己都不能理解的事情。
前文说到的济南大学的那位女学生,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恶性压力下,长期遭受父亲的暴力施压,也无法得到家人的支持,久而久之,情绪已经失控,最后选择了自杀这条路。
童年时期的我,经常因“做错事”(有些是错事,有些是父亲认为的错事)被父亲打骂。因此,自己一路走来,是带着“恐惧”在前行,直到结婚后才稍微放松。
最有感触的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只要看到爸爸,就感觉屁股上随时会被踢一脚的恐惧感。结婚后,给家里打电话,也很少打给爸爸,具体原因也说不上来,总感觉是没啥话说,其实,内心里还是有童年的恐惧阴影。
就像书中所说:
恶性压力会造成孩子情绪、行为和认知上的负面影响,这些改变会一路跟随到成年,然后影响你每天的生活样貌。
央视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里面有一句话: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身为母亲的我,正在给自己的孩子塑造一个原生家庭。
我需要教给她的是:良性压力是你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可容纳压力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复原力,在父母和朋友的陪伴下,用好它,你可以更加自强自立。
我需要做到的是,不给自己的孩子施加恶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