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涨得不错,感觉周围关注股市的气氛又开始躁动起来。
上一次感受到这个氛围还是在2015年上半年,那时刚入行,新接触阳光私募基金,觉得每个私募大佬都自带金光。
两年过去了,基金们各有各的表现,汇总起来看,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这只基金你当嫁妆肯定可以
2015年情人节前一天,公司推出一款定增基金。无论是从题材、财务测算还是发展前景,这只基金都得到了好评。正好是年会期间,公司拿出一部分额度给员工,借了某精英理财师的光,我抢了一点。
记得特别清楚,某个二级市场资深人士对我说,这只基金你应该多买点,赚钱概率是99%,翻倍概率也高,你可以当嫁妆。
后来的大半年,这只基金不负众望,一路攀升,翻了三倍。当时没抢着的同事特别眼红,说错过了诗和远方。
再后来呢?
诗和远方变成了苟且。
一路上涨的态势没撑过锁定期,等终于解锁了,这只基金再也没回去当年的模样——直到今天,账面还是绿的。
赚钱概率是99%,但最终,1%发生了。
这只基金你如果会亏
只能是遇到黑天鹅
股市一路上扬的那段时间,公司顺应市场推出了打新基金。打新基金的原理是依据概率测算,中国股市的IPO破发概率很小,新股上涨的概率和收益率都不错,根据历史数据测算,赚钱是稳稳当当的。
我大学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正好是IPO回报率,所以很清楚这只基金的赚钱逻辑,认可它的赚钱概率很大。
有一次陪同理财师去见客户,在给客户讲完数学测算后,本着风险告知的原则,我补充了一句:这只基金最大的风险就是IPO停发,那么它的整个赚钱逻辑都没了。一个月前监管层已经把注册制提上了议程,从历史数据和当下市场情况来看,未来一年内停掉的可能性很小。
如你所见,那小概率又发生了。
IPO停了。
老牌明星VS重仓年轻人
彼时有两只基金正好都在架上。一只是老牌公募基金经理奔私之作,一只是大老板极其认可的“重仓年轻人”。
各家看法不一,有的说老司机有穿越牛熊的经验,会走得更稳更好;有的说留美归国的年轻人对组合配置的看法才跟得上时代,公募奔私的基金经理离开团队表现很难预估。
那时我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索性把钱平分,两只基金都最低起点买了点。
年轻人表现亮眼,建仓不久股市从5200点狂跌,年轻人提前配置了大量债券,躲过一劫,甚至逆市上扬。反观老司机,虽然为求稳在高点没重仓,但是净值也是顺势往下的。
买了老司机的客户表示看走眼,这时代确实已经是80后的天下了。
后来呢?
中间我没看,不知发生了什么故事。只知道上上个月年轻人的基金因为有客户大量赎回,被迫提前清盘,我损失20%;而老牌基金经理的那只私募是我跟风购买的唯一赚钱之作,目前收益率还不错。
类似的小概率事件还有,挺过了十几年牛熊的“德国战车”偏偏在2015年翻车了,名不见经传的小基金却黑马杀出,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历史数据和经验只能告诉你“大概率”会发生什么事,但经常,这个市场会发生小概率的事情。哪怕这概率低到0.01%,只要存在,就有发生的可能。
前段时间,看到李笑来的文章,他给了这么一幅图出来:
成功=技能+运气。左侧的事情更多的靠“技能”,这是一个付出就有回报的世界;右侧的事情更多的靠“运气”,这是一个努力策略无效的世界。
而投资,属于右端世界。从你投出去的那一刻开始,未来会怎么发展,就不在你的控制范围了。
可能会如预期般发展良好,也可能会遇到黑天鹅,小概率的最坏偏偏发生了。
而这些,没有人可以在事前告诉你。
所以,投资永远不要all in ,你要给自己留有余地——更进一步,除非你有很大的把握,不要轻易下重注,要做好整个项目全亏也不会对你有太大影响的准备。
毕竟,始终留在牌桌上才有赢的机会。
最后,附上李笑来关于投资的一句忠告:
所有投资里面需要做出的努力,其实都应该在投资之前做完,而真正开始投资活动之后,你的最佳策略是“什么都不做”。操作得越多,你失误的可能性就越大。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投资项目需要你不停地努力操作,很可能你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