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世故的谦虚,实话说我写的文章量少而质不佳。但好歹也多多少少看来了一些关于写作的书,知道了些许写作的技巧,可谓是久病成医。好比胖子虽体重不见减轻,却也是知道些快速减肥的方法,即便在自身体重面前没有说服力。以下是我的一些关于写好文章的心得体会,对你是否有用是不确定的,至少给你多一些选择不也是挺好的吗。
一、多用动词,形容词能不用就不用,要像铁公鸡一样对形容词吝啬。蹩脚的文章一大特征就是形容词多,中外都一样。国内的文章形容词多大概与国民抒情性格和中小学校作文教育有关。先说国民抒情性格,本国的国人情感的充沛可见于诗词的兴盛,散文也是抒情居多,然而这情感很多时候是没有堤坝的江水,不受节制而泛滥,这时只有增加形容词来表达。再说说中小学校作文教育,不客气的说中小学语文老师很少有对文章有审美能力的,交上来的作文多,时间少,学生作文内容千篇一律、干巴巴的。这就需要有一个简单、快捷、定量的对作文高低分判别标准,形容词多寡成了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最好的判别标准。学生们也是投其所好背写好词好句,甚而觉得形容词多是文章好的一个重要特征。形容词就像是衣服的铭牌,形容词多的文章就像是不剪掉铭牌反而翻出来扯着人嚷嚷:你看我这件衣服是名牌啊。正如电影需要时刻保持“动”的效果才能吸引住观众,文章也是如此。动词的使用可以让文章更有变化、画面感,读者才能一直保持情绪活跃而不至于产生疲倦感。
二、少引用名人名言。喜欢引用名人名言也是从学生时代的留下来的坏习惯。老师们会很推荐你们引用,聪明的学生可能还会买那种名人名言集的书来背,没背名人名言的就自己编。引用名人名言的最重要理由是可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次要原因是能显示写文章的人博闻强记。然而老师们却没有说引用名人名言的弊端,或许想都没想过。引用名人名言实际恰恰反映了你的文章没有说服力,正因为你无法给出一个坚实支撑文章的基础才需要拉出名人名言来做担保。正如自身有厚实资产的人是不需要担保人的。引用名人名言常常非但不能体现文章作者的博闻强记,反而显示作者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自己脑袋空空只能塞进别人的思想别人的观点,离了别人的话自己反倒不会说了。喜欢引用名人名言的人就像小时候有些小孩总把“我爸爸/妈妈说了……”挂在嘴边。还有一些人喜欢在文章里摘录不同书的段落,俗称掉书袋,这与引用名人名言是类似。
三、标点符号以逗号,句号为主。读者看文章正如观众看电影。观众看电影时,需要安静,需要黑暗,手机关机,不能说话等等,这是因为观影时观众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避免外界干扰。读者看文章也是需要排除众多干扰,稍有一丝异动就会影响到读者的注意力。而大量的不同甚至是杂乱的标点符号恰恰会扰乱读者的注意力,读者的意识会时不时地注意到标点符号,打乱阅读的流畅度以及节奏感。像是时不时插入外文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无节制地使用感叹号,那种咆哮体我们就当做特例不谈了。无节制地使用感叹号第一理由就是无法节制其泛滥的情感,其二是其文字没有能力充足地表达内容才需要借用感叹号的力量。
四、不要写自己圈子的事。娱乐有娱乐圈,文化也有文化圈,有圈子就有人情世故,说白了就是俗气。经常可以看到一篇文章开头就是某某兄邀请我去参加某聚会,又或者吹捧自己的文学圈子的某某文字如何如何人品如何如何,你捧我我捧你,最后文章就像是给人写的墓志铭。所谓文化圈就是乌合之众,一群郁郁不得志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吹捧划圈子,写出来的文章就像是把臭袜子硬生生地堵在读者的鼻子前,令人心生厌恶鄙视。
五、节制情感。前面已说国人具有抒情性格,不惧没有情感的宣泄,哪怕没有也可以“为赋新词而强说愁”。既然是情感充沛就应该节制,不要像没有拧紧水龙头。好的情感应该像大火烘烤许久的油锅,表面平静如水内里已是热烈如火。情感要在不经意间给人以震撼,有强烈的反差才能留下深入骨髓的印象,所谓举重若轻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