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议《涉江采芙蓉》的情感及“对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涉江采芙蓉》出自梁萧统选编的《文选》,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册中这样写道:“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叶,中下层知识分子学习民歌所写的五言诗,不是一人所做,也不是一时之作,内容主要反映中小地主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感情,有的表达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有的抒发仕途失意的感慨悲哀,从而曲折的表达了他们对当时那种动荡社会的不满,对后世尤其是建安时代的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刘廷乾主编的《新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写道:五言诗起自民间,文人创作产生于汉代,开初地模仿汉乐府民歌,而代表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则是《古诗十九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其为“五言之冠冕”,王世贞说他是“千古五言之祖”,《古诗十九首》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可见《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非凡。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
《涉江采芙蓉》是现行教材中仅选的能代表这一时期士子文人情绪的十九首中的一首,语言浅显自然,不假雕饰,精炼含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在盛夏时节,我渡过江水去采摘莲花,在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里有许多芳香的花草。这里的莲花、兰草都有品德高洁、志趣高尚之意。诗句以喜开头,反映了江南采莲的风俗及欢快场景。当采了莲荷送给自己中意的人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可送之人。“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诗句运用设问的句式,一问一答,使情节陡转,自然使情感由前面的喜转换为以下的悲。本来采摘莲花送给喜爱的人,这是江南的风俗,这个季节借采莲表露自己的爱情,正像梁元帝《采莲赋》里所说的: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褠。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但是当别人送给心爱之人时,自己无人可送,心爱的人在遥远不可企及的地方,一种失落和忧愁便萦绕心头。本来游离在外,心爱之人不在身旁,但是抒情主人公有意忘却,由嬉戏开头,再引出悲情,更显文意摇曳,情感跌宕。“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遥望故乡,故乡在烟波浩渺之处,山峦阻隔,长途漫漫,顿生游离在外的坎坷与不如意,这时抒情主人公已难以自持,内心五味杂呈,生活的失意与对家乡及爱人的眷恋,已被开头的喜悦所冲刷,也许,这种思念与失意的复杂情绪,本来是通过采莲来寻得暂时的欢愉,但在欢乐散去后更徒添了悲伤。最后“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感情深厚却异地分居两地,忧伤的度过晚年直到去世。一种悲苦,谁能体会?一种坚持,谁能理解?有情人难以成眷属,何等的伤心痛苦。读到这里,无不感慨时代带给失意游子的心神摧残的叹惋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大多数读者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摘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以男子为抒情主人公,是一首惜别的情诗。因为在那个以农业为生的时代里,最密切的人际关系就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关系常常被截断,便成为许多人难以排遣的忧伤,中国古代诗词里有相当一部分是表达这种离情别绪的。
如果是这样理解,这首诗就没有别具一格的特殊之处。但如果把涉江之人当成是留守家乡,等待游子归来的女子的话,诗歌的意蕴更加回味不尽。也就是说当女子在这个盛夏季节,一如往年“涉江采芙蓉”,正当自己“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之时,远在他乡的游子,此刻也正在“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心有灵犀,更能体现出爱情的真诚,结尾男子发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誓言更显得顺理成章。这种从对面入手借彼写己,曲折表意,把深挚的情感表达的含蓄委婉,深切感人的手法叫“对写法。
比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就是把游子在外的思乡之情,用对写的手法写成是家人对游子的思念,从对方着笔,使思念之情加倍溢出,把家中人和远方人相互思念的情感形象地达出来。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也运用了这种笔法。诗人重阳节思念家人,远在故乡的兄弟们登高时身上都佩了茱萸,却想起了缺少的个兄弟,这样写显得更有新意。
杜甫的《月夜》:“今夜鄜[Fū] 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首联不说自己见月忆妻,却说妻子见月忆已。颔联不说自己看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看月而不解其母忆父。颈联写想像中妻子看月忆已的情景。尾联以想像中归家后的相聚之乐来反衬今日相思之苦。此诗纯从对面落笔泼墨,无一笔正面描写。正如王世爽所言:“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已,己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成为“对写”手法运用的典范。
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 “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