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并非不变的状态
我们必须思考宗教修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到底有没有一个不可名状、超越时间的心境。也许你可以称之为开悟,或是证悟了绝对真理。人类的心智有可能发现这个不朽的、非思想所能组合的境界吗?这个境界必然是存在的,它很可能为人生带来馨香、美和爱。
智力只是生命的一小部分罢了。它固然具有一定的分量,但世人却赋予智力、推理能力、逻辑活动过于重要的地位。人类并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实体,他们还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存在。
所有的人为组织,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跟实相扯不上任何关系。什么样的心智能完全超脱人类的意图?什么样的心智能舍弃人类为了追求实相而虚构出来的那些事物?实相是一种最难用言语来描述的东西。我们必须用言语沟通,但沟通也可以是无言的。
不成熟的人是不适合冥想的。不成熟的人只会一味盘坐、练习吐纳或倒立、吸毒,企图通过这些把戏来体悟生命的源头。但是你别想借助药物、绝食或任何修炼体系来发现那个永恒不朽的东西,因为开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你必须下真功夫,也就是毫不扭曲地觉察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而这是需要极高的成熟度的,我指的并不是年龄的大小,而是一颗能如实观察的心,一颗能如实看到真、假以及假中之真的心,这才是真正成熟的心。不论在政治上、生意上或是在关系之中,它都有能力如实观察。
你也许早就听过“冥想”一词或读过相关的著作,甚至追随过某位宗师。不过,我衷心希望你最好从未听过它,这样你才能以清新的头脑去探究它。有许多人都去过印度,可是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到那里去:真理并不在那儿;那儿拥有的是浪漫的氛围,但浪漫的氛围绝不是真理。真理就在你的当下。它不在遥远的异国,就在你的眼前,在你的所作所为之中。你不需要去剃度或做一些人类早已做过的蠢事,因为真理就在你的眼前。
你为什么要冥想?冥想的真正含义是沉思、留心、觉察、清楚地看见。若想清楚地看见,没有任何扭曲地进行观察,你必须对自己内心的局限和底层的活动有所觉察。只是觉察它,而不是企图去改变、转变或解决掉它。对整个意识内容进行毫不扭曲而又了了分明的观察,便是冥想的开始及结尾,是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
你为什么要冥想?到底什么是冥想?譬如,清晨起床时你看到窗外的晨曦、远山和水面的波光,如果你能一言不发地观赏这惊人的美景,心里连说“好美”之类的念头都没有,全神贯注地观察,你的心便是彻底寂静的。否则,你就无法真的观察或倾听。因此,冥想就是一种全观或空寂的心境。只有在这种心境之下,你才能看到一朵花的美以及它的色彩和形状,这时,你跟那朵花之间的距离已经消失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认同了那朵花,而是你和那朵花之间的距离或时间感不见了。只有当你的心中没有任何念头或自我中心感时,你才能清楚地、全神贯注地觉察。这便是冥想。
你不妨试试,看自己能不能毫不扭曲,没有任何记忆的干扰,只是默默地进行观察?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深入探究。这意味着思想不能干预观察,亦即对你所观察的对象不抱持任何刻板印象。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做过这件事。那个刻板印象就是“你”——你对别人所抱持的各种印象和自己的各种心理反应都会造成你和别人的界分,而界分又会带来冲突。不抱持任何印象,你才能全心全意地凝视对方,而其中便自然存在着爱和慈悲,如此一来,冲突就消失了。这就是没有观察者的观察。
欣赏一朵花也一样,那是一种合二为一的心境,其中没有任何界分感。因为界分意味着冲突,只要思想一变得过于重要,界分感就产生了。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都高估了思维活动的重要性。
现在,问题又产生了:思想是可以被控制的吗?你是否必须去掌控念头,让它们能正确地运作而不干扰你?控制意味着压抑、有特定的方向、依循某个固定的模式、模仿以及臣服。从童年开始,你就被教育成一名习于掌控的人,然而现代社会又对掌控性产生了某种反感,于是你对自己说:“我再也不想被控制了,我要为所欲为。”我们现在并不是在暗示你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是的话,就有点儿离谱了。不过,负责掌控的整个体制也是相当离谱的。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假设我的心很清楚地看见思维活动的干预,看见思想中存在界分,也看见思想的运作永远都在已知的领域内,凭着这份观察,我们就能防止被思想掌控。
修持意味着学习,而不是如一般人所认为的臣服。我们现在探讨的是一种不受操控而又有能力学习的心智。只要有能力学习,就没有必要掌控了。换言之,学习便是解脱的行动。一颗能探索冥想本质的心,一定是永远都在学习的,而学习本身就能带来秩序。人生一定要有秩序,秩序便是美德,行为之中的秩序即是正义。这份秩序并不是由社会文化或环境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一种压制或臣服,它不是一份蓝图;只有当你理解了混乱之后,它才会出现,包括内在与外在。排除掉混乱,秩序就产生了。因此,我们必须先看一看我们生活之中的混乱、矛盾、相互冲突的欲望以及表里不一的言行。在理解和观察混乱的过程中,你必须毫无选择地全神贯注于混乱,如此一来,秩序就会自然而然地降临。这份秩序确实是生活中必要的东西。
冥想就是在生活过程中让关系保持互动,转化彼此之间的冲突,是去了解恐惧或享乐是什么,是所谓的爱、从死亡之中解脱以及彻底独立自主的一份自由。自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东西之一,你的内心如果无法独立自主,你在心理上就是不自由的。那份独立性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状态,也不是隐居避世。
只有当你彻底放下了——不是在口头上,而是真的放下了——人类的恐惧、欲求和超凡入圣的向往之后,那份独立性才会出现。
假设你已经深入到这种地步了,你就会认清:只有不再陷入任何幻觉,不再追随任何人,并超越一切权威的掌控,你才能打开那扇知觉之门。只有这样的心才能发现是否有一个超越时间的境界存在。
理解时间的议题是很重要的,不是历表上的时间,而是心理上的时间感——“未来我会变成什么”或“我会成就什么、达成什么”。这些想法都涉及从此到彼的过程,一种思想的制造过程。从牛车进展到喷气式飞机当然需要过程,但心理上的过程——“我”会变得更好、更高尚、更智慧——真的有必要吗?这个属于过往的、老旧的“我”早已累积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侮辱、奉承、痛苦、知识——它能不能变得越来越好?从此处到彼处确实需要时间。但是人真的能变成理想中的模样吗?你真的能变成更高尚、冲突更少的人吗?这个“我”就是把“我”与“非我”、“我们”与“他们”、“美国人”与“印度人”、“俄国人”划分开来的一个存在。那么,这个所谓的“我”能不能变得更好?还是这个“我”必须彻底静止下来,不再想变得更好或变成理想中的模样?你一旦认为有一个更高尚、更美好的东西,你就否决了自己的善性。
冥想是彻底否决掉“我”,让心不再自相冲突。一颗没有任何冲突的心,并不仅仅是念头与念头之间出现了空当,而是彻底从冲突之中解脱了。而这就是冥想所要下的一部分功夫。
一旦认清了心理上的时间感,你的心就会出现空间。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空间有多么狭窄,包括内在与外在?住在大都市里,就像住在狭小的衣橱里一样,所以我们才会变得越来越暴力,因为我们需要外在的空间。但是你有没有真的去发现我们内心的空间有多么狭小?我们的心中填满了各种想象,还有我们所接受的各种形式的制约、影响及宣传,其中充斥着人类的发明、思想、欲望、渴求、野心和恐惧等,因此,它已经没什么空间了。如果你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冥想便是放下这一切,让心中出现无限的空间。这时,心就寂静了。
你也许已经从某人那儿学到了一套冥想方法,所以你认为自己必须修炼,心才能安静下来;只有心安静下来,你才有可能开悟。这便是你所谓的“冥想”。
但是,这样的冥想根本就是胡闹,因为当你在修炼时,一定有一个实体在那里不停地锻炼自己,这么一来,你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机械化,越来越迟钝,越来越有限。你为什么要修行?为什么要让别人介入你和你的探究之间?为什么要让传教士、你的宗师或你的书本介入你和你想发现的东西之间?是不是因为恐惧?是不是因为你想得到别人的鼓励?还是因为你不能确定自己有能力,所以才依赖别人?当你因为不确定而去依赖别人的时候,你最好先弄清楚你所选择的对象是不是跟你一样不确定。假设你所依赖的对象很确定自己的发现,那么他一定会说:“我开悟了,我已经有所成就了,我即是道路,跟着我吧!”这时你要十分小心这个声称自己已经开悟的人。
因为,开悟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它不是一劳永逸的。你真正需要了解的是我们生活中的混乱和失序。充分理解了混乱之后,秩序自然会出现,然后心就清明了,不再疑惑了。这种确知的状态并不是靠智力达成的。当你的心很清楚地认识了混乱之后,知觉之门自然会打开,门后的东西是无法言传、难以形容的,任何一个企图去形容它的人都还未真的见到它。因为语言并非真实之物,形容亦非被形容的对象。你所能做的只有全神贯注于你的关系之上,认清每当刻板印象出现时,全神贯注的心境就会消失,并且还要去了解享乐和恐惧的本质,看到享乐并不是爱,欲求也不是爱。
你必须为自己去发现一切事物的真相,没有任何人可以告诉你。譬如,每一种宗教都强调戒杀,不过对你而言,这些都只是一堆教条罢了。你如果够认真的话,就必须为自己去发现个中的深意。前人说过的话也许是真的,不过那个真理不是你的。你必须亲自去发现戒杀真正的含义是什么,那才是你的真理。同样,你不能依赖别人或别人发明出来的修行体系,也不能臣服于某位宗师、老师或救世主,你必须自由地探索孰真孰假,为自己去发现如何才能毫不费力地活在世上。
这一切都是所谓的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