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没有哪个小婴儿会在刚出生的时候就认为自己不够好,他们总是对外界的夸赞欣然接受,而不会摆着手说“噢,我没你说的那么优秀啦”。但是,随着小婴儿一天天长大,那种原始的自信却一天天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
01
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根据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程度和响应程度将教养方式分为了四种:
四种教养方式中,高要求、高回应的权威型父母是最理想的父母类型,他们对孩子有明确的要求,但是也会倾听孩子的感受,及时回应,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协助孩子一起解决,很少评判孩子,给与孩子爱的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中成长的孩子,会更加积极乐观,对自己和未来充满自信。
而高要求、低回应型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和要求,经常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却很少倾听孩子真正的需要,对于孩子的要求视而不见,甚至会出言讽刺,这类父母就是喜欢别人家的孩子的父母,喜欢比较。在这种教养方式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因为他们以为只要表现好,父母就会多关注他们一下,而且自信心在父母的打击中也逐渐丧失。
02
小花自从进入初中后,每次考试成绩都有进步,小花的妈妈非常高兴,但是妈妈总是告诫小花,不要骄傲,谦虚使人进步。小花见到妈妈高兴,于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后来成绩就稳定在了前三名,一开始妈妈依旧开心,但是久了,妈妈就想要求更多,小花的数学成绩比其他学科差一些,妈妈就总是揪住数学成绩不放,每次拿回成绩单,妈妈就会说要是数学再好一点就更好了。起初小花还会认真听,后来小花一听到妈妈说这些就会和妈妈吵架,吵到最后就会委屈地哭起来。
放寒暑假的时候,妈妈依然严格限制小花,一定要多读书,此外,妈妈经常提起邻居家的孩子,有的孩子会做家务,有的孩子很懂事,每当提起这些话,小花都心生反感,她会说,“我知道我不好,那你别要我,去养别人家的孩子吧。”妈妈总会说:“说你一句就顶嘴,真不懂事,你看看人家...”
渐渐地小花变得沉默寡言了,她从来都不跟妈妈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妈妈也从不过问,只要保持好成绩就行。
小花越长大越发现自己的自卑,中学时她还敢在全校同学面前发表演讲,进入大学以后,她觉得自己什么方面都比不上别人,习惯性地批评自己,遇到任何事情第一反应就是退缩。
03
显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思想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父母一直在挑刺,就会给孩子灌输一种“你不够好”的想法,这种想法内化成一种思维习惯之后,孩子就会逐渐失掉自信,无论自己多么优秀,依然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而且父母的要求过高,孩子总在想办法满足父母的要求,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久了自然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并且这类孩子也会及其在意他人的评价,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很难做自己,做一件事之前,会衡量别人知道 了会怎么想,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放弃自己原本想做的事情,甚至会因此丢掉很多机会。他们的真我已经被封印了起来,忘记了最初的想法和真实的需要。
04
原生家庭是无法选择的,如果已经被这样的教养方式养大,该如何找回失去的自信呢?那就是从现在开始觉察,觉察出自己的坏念头,每当“我不好”“我不行”这样的想法出现时,就按下暂停键,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让别人来决定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人生还要持续多久呢?
对别人充满信任,就算我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别人就会离我们远去吗?也不一定。真实的自己再怎样不好,也比塑造出来的假我强,你还要封闭自己多久呢?
如果已成为父母的读者,在教养方式上,也要尽量做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既有要求,但也要注重倾听他们的需要,我们要做孩子的支持者去陪伴他们成长,用正向的态度去爱孩子,将羞辱变为沟通、将贬低变为鼓励、将挖苦变为关怀,给孩子一个自在、自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