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任何事任何人都可以怀有一份好奇心,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了什么?停下来,是这样吗?我这样说对吗?…不只是看到现象,而是深层次的根源。从而退后一步给到自己时间空间,从所谓受害痛苦中抽离出来,思考从“受害”中学到什么?把受害放进自己人生的博物馆,虽然博物馆里的东西没有用,但他有价值,可以看到他,欣赏当年的努力以及他馈赠给现在的学的。自由是一份允许一份期待,允许人家跟你不一样,允许我有期待的时候对方是不必满足的,允许当我要的时候对方也是不必给的………当我们把力寄托在他人身上,把自己变得不自由。
我们有权利选择,改变与否。选择改变吧,而不是执着于标签中的自己。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它的影响。
孩子生活在关系中,他能感受得到你的态度表情,会越来越成为你说的那样,当他没有了自由没有了选择,他会退回来,把责任压力给到妈妈,妈妈会有负担会愤怒会不满…从而恶性循环。比如家里人会说孩子害羞在打电话的时候不和别人说,等等,其实可以不把害羞和不爱打电话说话联系起来。他只是那个时候不想说话而已……在和亲人有冲突的时候停下来,好奇,选择,选择不穷追猛打,选择觉察……当觉着孩子的行为自己觉得“丢人”停下来,好奇,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