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21 佳豫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解读论语第156天)
日经第461篇(先进第十一)
经典原文: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季康子之所以会这么问,是有一个历史背景在的:当时孔子回到鲁国后,名声大噪,很多人都请求他出山为官,认为这样鲁国定可以治理好。
当时鲁哀公不太想用孔子,一是觉得他年纪大了,另外是因为孔子对他讲话太直接。鲁哀公感觉自己没办法驾驭孔子,非常矛盾。一方面想做别人眼中的明君:用贤臣,另一方面又不太想用孔子,于是就想出用孔子的学生这一招。
这在雍也第六里有提到,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
季康子是鲁国的大夫,当时在鲁国是势力最强的一个家族,把持朝政。鲁国是三家专权,鲁君没有实权。
这里孔子当然听的出季康子话中有话,所以他说颜回称得上好学,至于别人就没有了,可惜颜回三十岁就离开了人世。
其实孔子的弟子中,有个学生叫子张,他非常喜欢做官,在《论语》中讲到:子张问干禄,子张问政;冉求也是,喜欢做官,喜欢赚钱;子路好勇,想做将军……
这些学生虽然也都很优秀,但是没有达到孔子好学的标准。
孔子说他的弟子中,除了颜回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弟子完全能传得夫子的心法。颜回不仅好学,还好做,同样的错误不会犯第二次,学则改之,无则加勉,成就复圣颜回。
所以,我可以看到,学习的目地是为了改变我们的思维,从而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
道理全在书上,做人却在书外。当道理离开书本来到了生活,最直观的体现便是融入人情,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是文章。
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从历史背景来说,古人要表达的应该是,若水太过清澈,鱼在水中就无所遁形,便会被捕杀殆尽。
我们说急流勇退,是一种智慧,凡事不能太过,物极必反。
虽然身在规矩之内,但却不想着如何打破它,而是利用规矩的特点为自己铺路,迎来更美好的人生。
古人崇尚中庸之道,一个人,若是对他人要求太过严苛,便会没有朋友。
那他人不喜欢,难道就不做了吗?纵观古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特立独行之人。历史转动的车轮,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部分人推动的。
人有落叶归根,知识当然也需要溯本求源。古圣先贤都是这样,如果这一生,没有能够找到一个弟子传承他们的法脉,那他们就写书,希望后世有人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