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如果汇总一下电影《攀登者》在豆瓣影评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那可能就是“超出预期”吧。
很多人一开始也许只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走进了电影院去消磨时间,但看完后却发现自己起初想得可能真的太肤浅,因为这部作品除了登山之外,其实还另有深意。
1.两次登顶珠峰,这部电影普及了攀登对于中国的意义
《攀登者》重现了中国登山队时隔15年两次登顶珠峰的辉煌时刻,从一开始只有3人到第二次的9人登顶,中国登山队创造了世界登山历史上的奇迹。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第二台阶”和“中国梯”,它成功普及了“攀登”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意义。
没看电影前,很多人对于登山这个概念,可能仅仅停留在这是一项运动而已。而且相比于其他普及度较广的项目,普通人对“登山为何物”大多是知之甚少,更不要提将其与中国精神相挂钩。
所以,《攀登者》出现了。
在电影海报上,我们首先可以看到“为国登顶,寸土不让”这八个字,然后再通过整个故事的演绎,才最终明白了登山这个项目原来也与我们国家的荣誉息息相关,中国登山队战胜的不只是世界上的第一高峰而已,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捍卫国家主权的坚持精神。
这部电影就是想告诉所有中国人,为了去测量属于我们的“中国高度”,中国的攀登者们为此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和努力。在寒冷的珠穆朗玛峰上,他们冻坏了双脚,牺牲了双腿,丢掉了性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们却从未说过放弃,一直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坚持着。
那一刻,你就会发现《攀登者》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已。
2.吴京和张译的兄弟情令人感动,危机时刻张力十足
在电影《攀登者》中,吴京和张译的两个角色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既是兄弟又是战友,在危机时刻那种将命绑在一起的情谊,在离开珠峰后那种纠结和痛苦,大概非亲身经历的人很难了解。
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在老队长不幸离世后接任队长一职,在突发情况下为了保护张译饰演的曲松林,迫不得已只能丢掉珍贵的摄影机数据。没有了这些数据,意味着没有了他们登顶珠峰的关键证据,也遭到了外界的质疑。因此,虽然曲松林保住了性命,但他却为此懊恼了很多年。
数据和生命,方五洲选择了救下兄弟的性命。
第一次登顶珠峰后,他们两人对坐而饮,谈到了这个话题。曲松林那一句“都是因为我”,瞬间让我们也像方五洲那样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之中。
换成是你们,一个是兄弟的命,一个是登顶珠峰的证据,你怎么选?
其实,这在方五洲用自己的肩膀当作人梯的时候,答案就已经有了。他会为了自己的队友而牺牲自己,但他没办法让自己选择去放弃他们的生命。
就像方五洲将中国登山队的接力棒传递给井柏然饰演的李国梁一样,他坚信活着就还有希望,未来的传承者们会带着他们那份未尽的遗憾,继续取得新的成绩和成功。
整部电影中最出彩的就是在生死危机时刻的演绎,那种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和融合,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信任表达得非常到位,可谓张力十足。
3.登山的不只有攀登者而已,其实还有我们自己
看过《攀登者》后,你会发现不只是电影中的中国登山队攀登到了珠穆朗玛峰的最高点,连一起在看电影的我们也在与他们一样不断成长着。
方五洲的纠结,曲松林的懊悔,是十五年前中国登山队的不甘与遗憾,也是十五年后李国梁和他带领的中国登山队成就见证的阶梯。
这部作品里呈现出的成长,并不仅仅针对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些角色,而是一群为了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人们,那种传承感和群体成长的荣誉感。
我们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感受到了与自身相似的感悟和收获,并通过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成长轨迹,同样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感动和幸福,攀登上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珠穆朗玛峰”。
所有的经历,都是成长道路上的一份礼物。
对于中国登山队如此,对于我们来说亦是如此。
中国登山队收获了他们的果实,而我们也将带着这份坚持不懈的精神努力地奋斗下去。
我们与《攀登者》,共同成长。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