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江苏常州一位51岁大妈玩手机时,刷到一条小视频说用敌敌畏洗头可灭头上的跳蚤。而她最近正好头痒认为有跳蚤,再回想儿时母亲也确实这么干过,于是认为此法可行,立刻仿效,结果住进了ICU。
这种不可思议的新闻不是第一次看到了,每次都让人禁不住怀疑那些人的智商。根据一点“小道消息”就能马上行动,这样的人一是无知,二是盲从。
1
大妈说,记得小时候自己母亲也这样做过,所以她认为是可行的。
可怕的就是,总有人把例外当常态,盲目跟从,结果被无情愚弄。
世人有一种盲从心理,特别是听到有人做过或成功过时,就会判定这件事是经过验证的,是真理。就像很多广告喜欢宣传个例,因为大众愿意相信“事实”,只要有一件“事实”,就会有人盲从。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于是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然后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爬起来,它们坚忍地团团转了七天七夜,终于因饥饿和力竭而死。
法布尔在笔记中写到: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微与众不同,便立刻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在对一件事提出疑议时常会听到对方辩解:你看某某不也这样吗?
他不管其它的隐藏条件,也主动忽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只会轻信盲从。
出了事还要责怪他人:都是你误导我,是你的责任!
眼见的不能全信,耳闻的也不能半信。
轻信盲从的结果只能是害苦了自己。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如果你是个轻信的人,说明你是个善良的人,继续轻信,无论跌多少筋斗,你会坦然一生。
深不以为然,这句话看起来更像邪教的蛊惑,简直是让人自取灭亡。照我看,总是轻信只能说明你是个需要交智商税的人。
一次不够,还要继续轻信,那你的人生会有交不完的智商税,相信我,你不会坦然一生,你会毁灭一生。
要公正对待所有的人,但不要轻信所有的人,遇事别盲从。
2
网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是去年国庆假期期间,有一位朋友自驾游,在驾驶过程中发现车没油了,于是上网查了后发现可以加水当油,便加了1升水。结果发现车不能开,又叫拖车拖到加油站加了9升油,水和油一混,结果车就在高速上抛锚了。
又一个活生生的轻信谣言、盲从谣言付出惨痛代价的例子。水油不能混合是常识,但是这位仁兄竟然连基本常识都不懂。
有很多类似的人,他们不仅异想天开,还胆大心宽,想到就去做了,以为自己是敢想敢做的真汉子。当严重的后果到来时,才后悔莫及。
人在困境时的确容易轻信谣言,做出傻事。因为谣言符合他们的急性需求,所以很多人会选择死马当活马医。可是马都死了还怎么医?再世华佗也不行。
陷入困境时应保持理智让自己先冷静下来,千万别病急乱投医地去挑战常识,否则将会陷入更深的泥淖。
可悲的是有些人认为自己很聪明,非常自信,就是喜欢不走寻常路挑战常识。
一个荒谬的想法突然闪现,他欣喜若狂,认为别人都想不到,自己想到了,真是天才。然后还幻想能够证明自己,接受众人的膜拜,结果啪啪打脸,交昂贵的智商税。
查理.芒格说:聪明人也不免遭受过度自信带来的灾难。他们认为自己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好的方法,所以往往他们就在更艰难的道路上疲于奔命。
聪明人都不行,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要命的是,太多人都自以为聪明。
懂得越多的人会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而自以为聪明的才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真正懂得多的人更冷静,会分析,容易看出一条假消息背后荒谬的逻辑问题。
而自以为聪明的人常常闪现一个想法,听到一点小道消息,不去推理,也不去验证,就直接选择相信。
也许只有吃过亏上过当后,一些人才能学会真正聪明起来。
3
“敌敌畏可以洗头杀跳蚤”、“喝冰水微血管会爆掉”、“这3种隔夜菜恐致癌”、“9月1日起撤离所有在台大陆居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社交媒体充斥着大量如上荒诞的谣言和假消息,众多网友纷纷中招。
反谣言网Snopes的联合创始人大卫.米克尔森表示:“谣言流传起来非常快,超过了辟谣的速度。”
一些消息尽管很可疑人们却愿意接受,因为符合自我观点;而对于那些与其观点相左的真相却不屑一顾。
别再让自己被谣言愚弄,不轻信,不传播。
如何识别谣言?
多项研究都表明,如果一条谣言逻辑十分简单浅显,就会轻易遮掩其荒谬之处而看起来高度可信。千万不要被漂亮的表面现象迷惑,看到一条消息时,自己心里先打个问号,再多方位去了解其中的信息。
不要过度自信,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世界大得很,而个人很渺小,很多有伟大成就的人都声称学习越多就越发现自己无知,更何况平凡如你我。
网络的确包罗万象,一个搜索框就能检索出无数信息,但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通过网络查到,也不是所有真相都在网络上。
保持好奇心,保持独立思考,亦要保持警惕。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凡事要躬行,多考证,多思考,方能无限接近真相。
斯塔福德曾在他的论文中提示:“在做出每一步结论时,设想一下如果研究的最终结果与你的结论相反,你是否还会做出极端化的结论。”
对一件事要设想多种可能,才会在结果与自己的观点相对立时能够理智对待,不会因偏见而执意偏信。
我们无法得知所有事情的真相,但只要我们能做到不轻信、不盲从、多考证,就不会轻易地被假消息愚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