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执行力的认知,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想到就去做。为什么说是最大的误区?
我们先看看这样的场景,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不是经常见到?
工作中:
1)主管安排新的任务下来,员工立马停下手头的工作,去做新任务,美其名曰“先把领导交代的事情办好最重要”。
2)遇到某个工作难题,拍脑门按既往经验,套一个差不多的经验。上午发生难题,下午就开始解决难题。
3)在A公司遇到工作矛盾,立马跳槽到B公司。
生活中:
1)身体和灵魂有一个在路上,立马休假,出去旅行,旅行过程中,却被N多工作电话骚扰。
2)出现折扣、满减、买送,立即塞满购物车。
3)想要跑步,立马开始连续七天,每天5公里的虐虐虐。
当这样的场景,发生过后,这个事情的最终达成结果是什么呢?是我们初心想要的结果吗?
仔细看看这样的场景,能够发现,我们对于执行力认知的最大误区,就是认为“行动快”“听领导话”“让员工服从”“能力强”,就是执行力强。那么,这些“想到就去做”的情形,是不是执行力强的真实表现呢?
如果想要搞清楚一个事情,一定是深挖本源,从本质看。
毛泽东《实践论》如此说:
“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跤子的。”
同样,我们想要提升执行力,就要先搞清楚,执行的本质、定义是什么,在执行力体系当中,执行的定义如下:
执行,是把目标变成结果的行动。
个人执行力,是把个人战略目标变成结果的能力、行动。
团队执行力,是把公司战略目标变成财务结果的组织能力。
从执行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因素是目标,一个是结果,另一个是行动。排在第一位的是目标。
如果想要提高执行力,那么,在执行的起点,就要分析、搞清楚目标是什么,结果的定义是什么,
“门往哪里开,人才知道往哪里走”,
假若两个人,事先都不商量开哪扇门,不抓住执行最本质的东西(结果定义),最终双方所达到的目的地必然不同。
我们把执行中关于结果的定义,套用到文章开篇提到的,工作场景和生活场景中看一看。
工作中的场景:
主管安排新的任务下来。员工立马停下手头的工作,去做新任务,美其名曰“先把领导交代的事情办好最重要”。
明白执行的定义之后,
当主管安排任务的时候(给出某个事件要达成的目标、结果的时候),这个目标、结果究竟是什么?
下属和上级,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马上去做,而是要确认清楚,做出准确的结果定义,找到双方都认同的“门”的开口方向:什么时候完成、完成的标准是什么、要提供什么表单/文件等。
增加“结果定义”的工作环节之后,员工做出来的结果,和上级要的结果,差距会比较小。
而我们不少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把任务下发、指令下发,寄希望于下属的“领悟”,希望下属“一个眼神就能懂”,要“更有眼力见儿”......这样的美好故事大概率发生在愿望中,小概率发生在一个已经良好沟通、默契十足的团队中。
生活中的场景:
想要跑步,立马开始连续七天,每天5公里的虐虐虐。
明白执行的定义之后,
当我的心里涌起,想要跑步的念头时候,先停下来,把事情发展的逻辑线,往前推一点:
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跑步?我在这一周,跑步要达成的结果定义是什么?
而不是因为看到别人每天跑5公里,就直接把5公里这个数字,套用在自己跑步的这个行为上。(拉上去看看,毛嗲嗲实践论的那段话 ^_^ )
最后,总结一下。执行的起点,不是想到就去做,而是先定义结果。
规范的结果定义,不仅包含时间、价值、考核,更需要明确“一对一”以及当众自我承诺(奖惩)。
行动之前,做出结果定义有什么好处呢?
一方面是让执行人心中,始终不忘目标,在执行的过程中,始终有明确的方向;
二是结果定义清楚了,奖罚也承诺了,对执行人也是一种激励和约束,在事后对结果做检查的时候,检查人也就有了检查的依据;
第三,结果定义清楚了,就容易研究和商量具体措施。方法总比问题多,问题清楚了,解决自然就有方法,结果清楚了,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你说呢?
如果你有关于执行力的话题探讨,欢迎一起交流学习。
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这正是我们彼此成就的最好方法呀。
【声明:本文由百家号-专注个人成长领域/简书号YOUNG能量站,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私信告知并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