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念叨。它往往来源于什么?比较。
我们与自己定的目标比较,差一几点点达到,不甘心啊;我们与同学比较,他怎么做到最好,我怎么不能,不甘心啊;我们与同事比较,他升职了我没升,不甘心啊;甚至孩子也会比较,别人家的孩子咋了咋了,自家孩子怎么这样,不甘心啊……生活中充斥着不甘心的声音,然而,却往往不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首先,人们为什么不甘心?我觉得,我们都想成为你那1%,最起码,我们不想做后30%。人有追求卓越的本能。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受叔本华的影响,提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卓越。我们想要变得更优秀,想要成为那1%。
可是,那1%是有限的,想要挤进去很难,除非你足够优秀。可是,我们追求优越的本能驱使着我们去追求。当你发现结果你不是那1%的时候,心中会有很大的落差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接受不是1%的自己。当然,我们还会继续努力,想要成为那1%。落差感驱使着你不断前进,不断的变得更优秀。落差感变成了一种鞭策力。
有时候,我们努力过,失败了,没有成为那1%时,我们沮丧了,我们没有爬起来再继续追求那1%。这往往是我们只是不甘心却没有什么改变的原因。我们停下来看了看,后面还有50%的人,我们心里很开心,觉得自己很牛啊。给了自己个台阶就下了,结果没停住,骨碌碌摔下去了,一路跌倒了底。
泰戈尔说过:“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我们不能停在原地,看后排,因为鲜花会枯萎,留在你手中的不是香甜的花香,而是腐烂的恶臭,它的保鲜期终会过去,你总要扔掉,总要去采摘新鲜的花种。我们要向前走,前面的花儿更饱满妖艳,等着你来采撷。花儿会开,就看来不来采。
虽然我们往往做不到那1%,但是我们可以前30%。适当的放低要求,你可以做得到,心中也不会有很大的落差感。当有落差的时候,我们不是向后看,而是向前看。
看看前面的人,看看比你优越的人,那就开始追吧,只要不停地跑,总会追上的,你的手中总会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