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感给友人微信:“成长就是,接受离别,适应离别,然后好好保护你之珍重。”
不知不觉,备受主流质疑的一代已成了零零后,我与友人的话题也逐渐聚焦职业、婚姻与未来。
成熟似乎一夜之间。但我知道,我的成长源于一次又一次的别离。
女友辛加陪好友去谈留学事宜和澳洲的生活,回来之后直言压抑痛苦。
“我们不如从前亲近了。”
她叹气,我只是苦笑:“这是自然规律。”
结识的人越多,就要面临越多的分离——既是的地缘上也是心理上。因为每个人所能维持的亲密朋友真的十分有限——有一项调查显示这个数量的上限平均是六。
我从不天真地设想自己二十几岁时就能达到这个上限。年轻时花费太多时间维系关系有点儿挥霍,不如就让生活来替你过滤一遍密友圈。
辛加不这么想,她似乎拒绝看惯分别的成熟的自己:“这什么鬼自然规律!”
这是真的。我重复。
每个人,到头来总归孑然一身的。漫漫人生路,关键的路总是一个人走。
有时候能找到同行的伙伴,是幸运,不是理所当然。
那些珍贵的朋友,或作为人生导师,或充当开心果,还必须有泼凉水的那种,有他们很好,但总得习惯,没有他们的日子。
两个人相处,就像两只船,靠得最近,也只是亲密有间。
辛加欲言又止,感情十分复杂。
我总是扮演知心阿姨的角色,似乎能够感同身受,但却并不温柔地戳破表面的太平,直接残忍地把现实的世俗的名与利摊开来。
她的心情复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昔日好友突然变得颜好身材棒前途一片大好,外加还有一个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都适合结婚的对象。
他们讨论的内容是她暂时艳羡但又触不到的安逸,在对比之中难免有巨大的落差感。
她直呼想回学校。这是她的舒适区。很多人都跳不出来,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在不温不火的生活里绵软无力的青蛙。
这是生活在充当过滤器么。一个人move on,另一个人却想着往反方向退缩。这样的两个人,一不留神就会变成“相见只能怀念”的关系。
我说了很多话,翻来覆去只是希望不那么像训话地表达“grow up!”
她依然沮丧。
谈及爱情,我们都承认“最美不过棋逢对手”。这句话放到友谊,也是成立的。
“不分手”的办法是手拉手,只有两方距离合适才最舒心。生拉硬拽拼命维持,太辛苦。
后来辛加忸怩,我突然明白过来。
去请教那个在你眼里没有比你高明多少的朋友:“嘿,你为什么跑得这么快?”你会感到很别扭的。恳请他拉你一把,更是会令你面红耳赤说不出口。
原来是我们总把朋友当成假想敌。
同学聚会不是纯粹联络感情,所谓“过得不好”的同学根本不敢露面。
那个如你一样的丑小鸭不知什么时候成长为白天鹅,你高兴归高兴,脑袋里必然会有一把羡慕嫉妒恨的小火苗。
朋友过得好值得开心,内心却因为对方比自己好而不禁嫉妒苦闷。
活在这个充满纷争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交往,也许的确像是争夺赛,但“朋友”这个词更像是一种纽带,一起跑的两个人,会有一方更快,但纽带能给落后一方以力量,使其更加轻松地赶上来。
我们却杀红了眼,忘记了纽带的作用,只害怕对方跑得太快拉断了这根带,恨不得阻止他奋力向前。
但与其在对比中痛苦舔伤口,不如放下好胜心。
敌人之间才是互不相让,而朋友之间应当是互相帮助。
如此,想必可以少些这样的别离。
关于别离,有很多话想说。最温情的话大概要留给家中的老爷爷老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