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经》上有句话这样写道:“作之君,作之师。”后人再加上一个“作之亲”。我认为,“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这三方面理应成为为官者从政的准则和标准。
首先说“作之君”。为官者就是要具有国君一样的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宏观思维和开阔的视野,考虑问题要周密和慎重,做出的决策、决定、部署和采取的举措,都必须照顾到所管辖全体人员或绝大多数人员的利益。唯有这样,一个为官者才能造福大众,立功于世。譬如,宋朝的范仲淹到杭州做官,正遇上年岁饥荒,一斗粟的价钱涨到一百二十文,老百姓苦不堪言。范公反而增到一百八十文,并到处张榜公布,具体说明本地米少,故不惜重金收购。结果没过几天,四面八方的商人都争相前来。如此一来,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这个举措,使当地百姓获益匪浅。
其次说“作之师”。为官者就是要做到为人师表。无论是综合素质,为人处事,还是言行举止,都应成为下属学习的榜样。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导、引领下属,帮助下属解答迷惑,指点迷津,导人善路。譬如,宋朝的范仲淹在陕西带兵打仗的时候,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张横渠要求投军参加作战。范仲淹见他一表人才,肯定会对后世的文化思想有所贡献,不能这样埋没他。于是,便劝张横渠回去读书,告诉他学成之后报效国家的机会有很多,还将《大学》这本书交给他。张横渠听了范仲淹的话,回去刻苦读书,专心于学问,后来终成一代名儒,尤其是他写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对宋代以后的中国文化思想影响深远。
最后说“作之亲”。为官者就是要拥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般的慈悲情怀,对部属要关怀爱护,并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力所能及地为部属排忧解难。譬如,宋朝的范仲淹在越州做知府时,有个叫孙居中的部属不幸去世,他的孩子很小,家里又贫困,其家属没钱回乡。范仲淹就拿出自己的工资,替其家属准备船只,并派人送他们回去。临行前,还作七绝诗一首:“十口相依走河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口不用问姓名,这是孤儿寡妇船。”并吩咐说:“路过关卡盘查,就把我的诗拿出来。”因此,孙居中的家属一行才得以顺利地回到了家乡。
俗话说,人到公门正好修,留些阴德在后头。为官者有着更好的条件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就应当多行善举,多积阴德,造福于子孙后代,真正做到“为之君,为之师,为之亲”。否则,便会“一世做官,九世为奴”。